[知识应用自测]思路导引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1)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________。(2)在这里我们乃看见“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________的形象。(3)自从屈原以惊人的天才发现了“木叶”的________,此后的诗人们也就再不肯轻易把它放过。A.启示 钟爱 奥秘 B.启发 钟爱 奥妙C.启发 喜爱 奥秘 D.启示 喜爱 奥妙答案:B解析:“启示”,启发指示,使有所领悟;“启发”,阐明事例,引起对方联想而有所领悟;“钟爱”比“喜爱”程度更深;“奥秘”,奥妙神秘;“奥妙”,(道理、内容)深奥微妙。←要从词义的轻重上来辨析词语,如“震动”指一般的摆动或摇动。而“震荡”是持续的、轻微的摆动或摇动。也可以是程度、高低不同的辨析。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惟其因为诗歌语言的精妙不同于一般的概念,“木叶”与“树叶”有了这么大的差别。B.姚雪垠同志的宏伟创作计划及其老当益壮、埋头苦干的精神,使与会者无不受到教育和鼓舞。C.在对这些问题作了一定分析之后,从而思考深层问题是十分必要的。D.宁可将可写长篇的材料缩成短篇,决不可将短篇的材料拉成长篇。答案:D←虚词的考查注意从使用易混处下手,注意考查求异思维能力,考查形式多是在动态的语境中考查虚词的使用。虚词的考查重点也从关联词逐渐转移到副词、连词、介词的使用上。3.下列各句中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里。B.有时书中的人物命运,引起我的沉思和联想,凝视着窗外神秘的夜空,不免出神入化。C.这篇文章内容浅显,未必有什么值得大家反复推敲的微言大义。D.中学生对一些字词的理解常常自以为确凿无误,一经老师点拨,方知大谬不然。答案:B解析:B.出神入化:是形容文学艺术达到了非常高超的境界,应为“沉思”。←使用成语切忌“望文生义”。成语有其意义的整体性,其意义往往不是它的组成部分意义的简单总和,因此不能从字面上理解其意义。如胸有成竹、落花流水等。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问题。“木叶”是什么呢?按照字面的解释,“木”就是“树”,“木叶”也就是“树叶”,这似乎是不需要多加说明的。可是问题却在于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其实“树”倒是常见的,例如屈原在《橘颂》里就说:“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