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案设计 平台的选择很多时候和系统选择的算法是相关的,所以如果要提高架构,平台的设计能力,得不断提高自身的算法设计,复杂度评估能力,带宽分析能力。 常用的主处理器芯片有:单片机,ASIC,RISC(DEC Alpha、ARC、ARM、MIPS、PowerPC、SPARC 和SuperH ),DSP 和FPGA 等,这些处理器的比较在网上有很多的文章,在这里不老生常谈了,这里只提1 个典型的主处理器选型案例。 比如市场上现在有很多高清网络摄像机(HD-IPNC)的设计需求,而 IPNC 的解决方案也层出不穷,TI 的解决方案有DM355、DM365、DM368 等,海思提供的方案则有Hi3512、Hi3515、Hi3520 等,NXP 提供的方案有PNX1700、PNX1005 等。 对于 HD-IPNC 的主处理芯片,有几个主要的技术指标:视频分辨率,视频编码器算法,最高支持的图像抓拍分辨率,CMOS 的图像预处理能力,以及网络协议栈的开发平台。 Hi3512 单芯片实现 720P30 H.264 编解码能力,满足高清 IP Camera 应用, Hi3515 可实现1080P30 的编解码能力,持续提升高清 IP Camera 的性能。 DM355 单芯片实现 720P30 MPEG4 编解码能力,DM365 单芯片实现 720P30 H.264 编解码能力, DM368 单芯片实现 1080P30 H.264 编解码能力。 DM355 是2007 Q3 推出的,DM365 是2009 Q1 推出的,DM368 是2010 Q2 推出的。海思的同档次解决方案也基本上与之同时出现。 海思和TI 的解决方案都是基于 linux,对于网络协议栈的开发而言,开源社区的资源是没有区别的,区别的只在于芯片供应商提供的SDK 开发包,两家公司的SDK 离产品都有一定的距离,但是linux的网络开发并不是一个技术难点,所以并不影响产品的推广。 作为 IPNC 的解决方案,在 720P 时代,海思的解决方案相对于 TI 的解决方案,其优势是支持了 H.264 编解码算法,而 TI 只支持了 MPEG4 的编解码算法。虽然在 2008 年初,MPEG4的劣势在市场上已经开始体现出来,但在当时这似乎并不影响 DM355 的推广。 对于最高支持的图像抓拍分辨率,海思的解决方案可以支持支持 JPEG 抓拍 3M Pixels@5fps,DM355 最高可以支持 5M Pixels,虽然当时没有成功的开发成 5M Pixel 的抓拍(内存分配得有点儿问题,后来就不折腾了),但是至少 4M Pixel 的抓拍是实现了的,而且有几个朋友已经实现了 2560x1920 这个接近 5M Pixel 的抓拍,所以在这一点上 DM355 稍微胜出。 因为在高清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