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新组织架构:人人都是合伙人 组织的原则正在从管理和激励走向赋能,相应的组织的架构和运营法则也在发生重大而根本的变化。这一讲我们要讨论的是基于创造力的需求,组织的架构应该怎么变 化。 我的观点是基于科层制结构的、以管理为核心的公司 架构,会演变为以赋能为关键词的创新平台。 这种创新的组织架构在于提供平台,让一群创造者可以更自由地联 结、更顺畅地协同、更高效地共创。 新组织架构的重要特 征 互联网时代,新的组织会有三个重要的架构特征。1. 强 大的创新中后台 我们首先来说说创新的中后台。一个组织要求前端反应越灵活、越创新的话,越需要中后台用平台 化的方法来提供支持和服务。 传统的企业的典型架构是前后台一体化的,从产品到技术、到运营,它是一个垂直整合的架构。阿里巴巴这几年做的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试图打破这种烟囱式的结构,把能够共享的中后台资源都尽可能地整合在一起,用更高效的方法提供出来。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大家都强调数据的重要性,但是我们很早就意识到,在阿里巴巴内部数据都是割裂的。我们可能有近百个团队都在用自己的方法定义数据,甚至不同的团队里面一个用户是男性还是女性,都在用不同的方法定义。所以试图用数据来创造新价值的时候,你发现完全没有一个合适的基础设施来支持这样数据驱动的创新。我们过去三年专门成立了一个团队就叫数据中台。他们要做的是一件非常苦的活,就是一个业务部门一个业务部门地去沟通,然后把他们的数据定义、数据计算、数据存储全部都标准化,放到一个统一平台上来。这样的话,将来任何部门要调用数据,都有个统一的数据库。而且在使用数据的过程中,所有的变化都会被平台所跟踪,这样将来他们所取得的任何附加值的服务,别的团队都能共享到。即使是经过一个几百人团队三年的努力,我们也仅仅是统一了集团一半多一点的数据业务。这样的中后台最关键的特征是什么?是 透明和分享。 因为透明,每一个人都能清楚地知道其他平台参与者的工作,做了什么,怎么做的,有什么特点和结果,如何复用和修改。在这个过程中每一次创新都建基于过去许多的创新实践基础之上,而不用闭门造车,重复建设。而每一次创新又同样在中后台的平台上沉淀,智能、技术、经验、模式都以这种机制日益丰富,共同迭代。这样强大的中后台让创新的成本大大降低,效果也会大大提升,甚至是单枪匹马的创新者都可以借助平台的支持,像 杠杆一样撬动起巨大的价值。 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