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土壤和植物中氮的测定 第一节 土壤氮素测定概述 第二节 土壤全氮的测定 方法概述 半微量开氏法 第三节 矿化氮的测定 厌气培养法 好气培养法 第四节 土壤无机氮的测定 土壤硝态氮的测定 土壤氨态氮测定 第五节 植物N 分析 第一节 土壤氮素测定概述 土壤中氮素绝大多数为有机质的结合形态。无机形态的氮一般占全氮的1~5%。土壤有机质和氮素的消长,主要决定于生物积累和分解作用的相对强弱、气候、植被、耕作制度诸因素,特别是水热条件,对土壤有机质和氮素含量有显著的影响。从自然植被下主要土类表层有机质和氮素含量来看,以东北的黑土为最高(N,2.56~6.95 g·kg-1)。由黑土向西,经黑钙土、栗钙土、灰钙土,有机质和氮素的含量依次降低。灰钙土的氮素含量只有(N,0.4~1.05g·kg-1)。 我国由北向南,各土类之间表土0~20cm 中氮素含量大致有下列的变化趋势:由暗棕壤(N,1.68~3.64g·kg-1)经棕壤、褐土到黄棕壤(N,0.6~1.48g·kg-1),含量明显降低,再向南到红壤、砖红壤(N,0.90~3.05g·kg-1),含量又有升高。耕种促进有机质分解,减少有机质积累。因此,耕种土壤有机质和氮素含量比未耕种的土壤低得多,但变化趋势大体上与自然土壤的情况一致。 东北黑土地区耕种土壤的氮素含量最高(N,1.5~3.48g·kg-1),其次是华南、西南和青藏地区,而以黄、淮、海地区和黄土高原地区为最低(N,0.3~0.99g·kg-1)。对大多数耕种土壤来说,土壤培肥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提高土壤有机质和氮素含量。总的来讲,我国耕种土壤的有机质的氮素含量不高,全氮量(N)一般为1.0~2.09g·kg-1。特别是西北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的土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逐渐提高土壤有机质的氮素含量。 土壤中有机态氮可以半分解的有机质、微生物躯体和腐殖质,而主要是腐殖质。有机形态的氮大部分必须经过土壤微生物的转化作用,变成无机形态的氮,才能为植物吸收利用。有机态氮的矿化作用随季节而变化。一般来讲,由于土壤质地的不同,一年中约有1~3%的N释放出来供植物吸收利用。 无机态氮主要是铵态氮和硝态氮,有时有少量亚硝态氮的存在。土壤中硝态氮和铵态氮的含量变化大。一般春播前肥力较低的土壤含硝态氮5~10m g·kg-1,肥力较高的土壤硝态氮含量有时可超过 20m g·kg-1;铵态氮在旱土壤中的变化比硝态氮小,一般10~15 m g·kg-1。至于水田中铵态氮变化则较大,在搁田过程中它的变化更大。 还有一部分氮(主要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