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骨粗隆间骨折诊疗方案(2011版) 一、定义及概况:参照《骨与关节损伤》 定义:股骨粗隆部骨折系指由股骨颈基低至小粗隆水平以上部位的骨折,包括粗隆间骨折,大粗隆骨折和小粗隆骨折,其中常见者为粗隆间骨折。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发生率与股骨颈骨折相同,而患者的平均年龄则稍后于股骨颈骨折的患者,由于粗隆部的血运丰富,无论何种类型的骨折,均极少不愈合,即使不处理亦可愈合,主要的问题是常遗留有髋内翻、下肢外旋和短缩畸形。 二、诊断标准: (一)中医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ZY/T001.1-94) ⑴有外伤史。 ⑵多发于老年人。 ⑶髋部疼痛,肿胀明显,大粗隆处压痛,功能障碍。 ⑷X 线摄片检查可明确诊断及类型。 2、证候分类: ⑴顺粗隆间型:伤肢有短缩,内收,外旋畸形,骨折线自大粗隆顶点开始,斜向内下方行走,达小粗隆部。 ⑵反粗隆间型:伤肢有短缩,外展,外旋略形,骨折线自大粗隆下方斜向内上方,达小粗隆的上方。 (二)西医诊断 1、西医诊断标准(全国高等学校教材《外科学》第7版,主编:吴在德、吴肇汉,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⑴外伤史。 ⑵转子区出现疼痛,肿胀,瘀斑,伤肢不能活动。 ⑶检查发现转子间压痛,伤肢外旋畸形明显,达90°,有轴向叩击痛,测量可发现伤肢短缩。 ⑷X 线摄片可明确诊断、骨折类型及移位情况。 2、病情程度分级标准(Evans 分型法): ⑴I 型:单纯无移位骨折 ⑵II 型:单纯有移位的骨折,可有小转子撕脱,但股骨距尚完整。 ⑶III 型:合并小转子骨折及股骨距骨折,有移位,常伴有后部的粉碎骨折。 ⑷IV 型:合并大小转子间骨折,并可伴有股骨颈和/或大转子冠状面爆裂骨折。 ⑸V 型:为大转子下外向小转子内上行走的反转子间骨折。 三、治疗方案: (一)中医治疗: 1、无移位骨折:患者卧床休息将患肢置于外展30°——45°中立位,可在患足穿一丁字鞋,亦可用轻重量的皮肤牵引固定 6——8周,局部外敷中药(院内制剂),小夹板外固定,其方式:外侧小夹板上端超过髂嵴,下端到达足踝部,前侧夹板上端至腹股沟,下端至髌骨上缘,内侧夹板上端到达大腿根部,下端至髌骨上缘水平, 后侧夹板上端至臀横纹,下端超过膝关节至小腿中端,四块夹板两端及骨突部均放置适应垫,四块夹板用三道扎带固定后再用绷带缠绕,近端用“8 ”字绷带过腰固定。 2、有移位骨折: (1)手法复位:以右侧股骨粗隆骨折为例,患者仰卧位,第二助手站于患者患侧,双手掌放于两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