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讲座高中“音乐鉴赏”模块教学研修(二)第一讲:高中音乐新课程鉴赏模块整体备课一、教材分析由于课程名称有了改变,把原来的“欣赏”变为现在的“鉴赏”。因此,在教材建设上与以往有所不同。这次音乐鉴赏教材编订的基本思路,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强调音乐作品的典型性在实际教学工作中,老师们经常有一个想法,即“以好听不好听为惟一标准”。诚然,老师们打开教材,都愿意选好听的作品,这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标准。但是从教育价值的角度来讲,以“好听不好听”作为评判入选教材的音乐作品优劣的标准,显然有失偏颇。很多时候,所谓的“好听不好听”,通常仅仅是因为听多了,熟悉了,就容易产生感情,就认为是好作品。所以评价一个作品是否经典时,就不能以教师觉得“好听不好听”为判断标准。再者,教材是国家意志的体现,甚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是一个民族,一个政体审美取向的反映。因此,不管是哪一个出版社编,不管是哪一个专家编,最后都必须通过教育部组织专家进行审查,并通过审定,才能使用。从这个层面上说,入选教材的音乐作品,就不能简单地以个人的好恶为评价标准。音乐鉴赏对于提高一个人的全面素质有巨大帮助,其教材必须精选世界范围内,各民族各个历史时期最经典、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作为鉴赏内容;而且鉴赏是对理性和知识性有更高要求的审美过程,其教材中的理性成分、知识体系、经典意义等方面就必须大于、优于原来的欣赏教材。因此,就有了现在的三个版本的教材,就有了很多不是特别熟悉的作品。例如巴赫,这个巴洛克时期音乐的代表人物,他的许多作品过去大家都很熟悉,如《小步舞曲》,但是这并不是他最经典的代表作。巴赫对人类的主要贡献及其主要音乐创作风格,首先体现在他的宗教音乐,其次体现在他的复调音乐。所以作为音乐鉴赏课,从提高学生音乐修养的角度看,对巴赫的认识,不能以“好听不好听”来认识;要从宗教音乐和复调音乐来认识,要从《马太受难曲》这样的,代表西洋宗教音乐巅峰的复调音乐作品来认识。这对于认识巴赫,才是必须的、经典的。如此才能真正把握其创作成就与风格,才真正在关键点上认识了巴赫。2.强调学习内容的典型性音乐的内容极其丰富,中外音乐、传统音乐、现代音乐等等,知识体系庞大,作品浩如烟海,然而高中音乐的课时却非常有限。因此,教材和课时都不可能全面地囊括我们认为的,所要学习或应该学习的音乐内容,能涵盖我们认为必须学习的音乐内容,就已“实属不易”。“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