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处理工作总结间过得飞快眨眼又是一周,在上周的工作当中我们工序现在不是很紧张,主要做了014.50.1700,131.20.900这个两种产品。在加工的过程中没有出现质量问题、两样产品都是下月备货的。在做900的鼻圈因为是第一次正式干以前没有干过的,对它做了重点观察对象。在之前和倪工做了实验当时做出来切块还是很好的,唯一不足的地方就是油沟的淬硬层不是很理想,在这次干的时候我和倪工对这个地方重点做了观察还是没有达到倪工的要求,主要是我们的感应器的原因。在这次干的时候我对此也明白了倪工为什么说鼻圈在我们现在这个机床上不好做的原因了,第一就是在机床上我们不容易观察。因为空间不够圈又太小在看下滚道面的看不到。第二就是我们在调喷水的时候不好调回水太严重,因为下面不好看的缘故我们的喷水距离也不好控制,有可能就会导致上下滚到面淬硬层不一样。在上周还主要对我们的软带做了重点观察,以前那些出现没有对齐的圈我也做了分析、可能是我们在做的时候起淬的温度不够要从新起淬,在从新起淬的时候我们不能直接在原有的起淬地方起淬这样容易出现起淬裂纹,所以说会出现软带没对齐的现象。还有就是对我们的车间我发现了一些安全隐患,我们车间门旁边的那个插板的排线很不合理,建议设备科从新整理下。为什么说有安全隐患呢。我发现那条线是绑扎在我们的感应器回水的水管上的,在我们干活的时候那个水管是很热的,如果在这样的情况下在在那个插板是用大功率的电器的话很容易出现烧线的问题,那样后果会很严重,有可能会使我们整个机床都带电。在下周我主要要对我们的现场做整理,还有就是注意工件的防锈问题,在空闲的时候我还想让我们工序的员工找个废圈练下。邹利华20XX.8.1第二篇:热处理总结第九章第1页共7页热处理三要素:加热温度+保温时间+冷却方式合金元素的总结对奥氏体晶粒影响方面,1、能形成碳化物,减少钢中和奥氏体中碳浓度的合金元素,cr、mo、w、v、ti、zr、nb。2、mn、n、p、c会粗化晶粒(另外,p使钢冷脆,s使钢热脆,因此,钢中常常以n、p、s的多少衡量是否为优质钢)。3、其他元素则基本上对晶粒无影响。4、al、si、cu、co、ni通常溶于铁素体或奥氏体中,起固溶强化作用,有的可能形成非金属夹杂物和金属间化合物,如al2o3、aln、sio2、ni3al。5、除了加1中合金元素细化奥氏体晶粒外,工艺上方法(也是热处理获得细晶粒组织的原理):允许的范围内奥氏体化温度尽量低+快速加热(增加过热度,使形核率>长大速度来获得细晶粒)+短时保温+快速冷却(多次快速加热快速冷却效果更好)的方法来获得非常细小的奥氏体晶粒。6、增加回火脆性的元素。cr、mn、ni、b。7、降低回火脆性的元素。wmo。冷却方式总结冷却方式总的分为等温和连续两种方式。等温冷却(ttt曲线)产物:粗珠光体(700~650℃保温),索氏体(650~600℃保温),托氏体(600~550℃保温);上贝氏体(550~350℃保温),下贝氏体(350~ms共析钢(0.77%)大概230℃左右保温,ms点和含碳量成反比:0.1%-500℃,0.6%-280℃,0.8%-230℃,1.0%-200℃)板条马氏体(ms~200℃保温),片状马氏体(200~mf℃保温),一般我们想尽可能多的获得板条状ms,方法是减少奥氏体中的含碳量。因此,中低碳钢易形成板条状ms,高碳钢易形成片状ms。对中碳钢,由于含有板条和片状ms的混合物,可采取均匀奥氏体成分,消除富碳区的方法(高温加热使奥氏体成分均匀第2页共7页后—快速淬火冷却),来得到几乎全部的板条ms。对高碳钢,由于奥氏体中碳含量很高,因此只能采取尽可能使碳少溶解在奥氏体中的方法(较低温度快速、短时间加热淬火),获得较多板条ms。相反,奥氏体中的合金元素会细化晶粒,因此会增大形成片状ms可能性。常见符号总结hrb屈服强度hrc洛氏硬度hbw布氏硬度(一般hrc=hbw/10σb抗拉强度σs屈服强度δ延伸率(δ>5%为塑性材料)ψ断面收缩率σe弹性极限ak冲击韧性值(钢材一般为34)第十章一般材料加工流程冶炼—浇铸—均匀化退火(如果铸件有成分偏析或者枝晶偏析)—锻造扎制(热加工,常产生魏氏组织、带状组织、晶粒粗大等缺陷,p122)—预备热处理(正火或退火,便于下步加工)—机械加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