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办学模式多元化的现实思考“教育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社会现象,它的复杂性不仅体现在教育的主体复杂多样,系统内部纷繁变化,还体现在与教育系统息息相关的外部环境的复杂多变上”。以下是本站分享的,希望能帮助到大家!普通高中办学模式多元化的现实思考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XX 年〜20XX 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精神,普通高中要适应学生个性潜质发展的需求,在学校类型、培养模式(包括评价)和办学主体等方面实现多样化发展。这里就需要辨析这几者关系,以便于实施改革。办学主体多样化主要是鼓励方方面面的出资办学者,除了公办民办之外,应该鼓励“中间类型”和集体化、集团化办学。我国在这方面有一些教训,例如,对高中“改制学校”简单的清理政策就是不利于办学主体多样化的一个案例。这方面的研究将在另外文章讨论。在此,我们主要针对我国高中教育实际,借鉴国际经验,讨论高中学段学校类型和培养模式多样化问题。一、高中阶段教育机构类型偏少概括和归纳国际上林林种种的高中阶段教育机构,主要体现为学科专业侧重(欧洲的文科高中、俄罗斯的利才学校、我国的科技高中),产业和职业预备侧重(欧洲的实科中学、各国的农业高中、各国的综合高中、英国的城市技术学校),特殊人群关注(各国的艺术高中、日本的进学高中),出资办学主体多元(民办高中、特许学校),时空安排和媒介利用多样(日本的定时制高中、函授高中、夜间高中、美国的在线高中),等等几个维度,这些维度交叉组合,形成了高中阶段教育机构多样化的局面。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普通高中的办学体制和办学模式要多元化。”从那时起,国家对普通高中提出了多样化发展的思路,要求高中多样化发展,在体制、模式等方面入手逐步实现多元化。后来,到了 1995 年,国家教委召开了全国普通高中教育工作会议,会议强调,继续抓紧普通高中办学模式的改革,改变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单一以升学为目标的发展模式,要把升学作为其中一部分普通高中的培养目标,这部分高中可以主要考虑为学生进一步深造打基础,为高校输送合格的新生;而其余的大部分高中要朝向综合化发展,学生在学校可以选择适宜的课程,通过课程选择的机制实现分流,这样的综合高中兼具升学与就业两种功能。另外,还有以就业为导向的高中,以及有特色的高中,特色高中的发展方向是适应社会需要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发展的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