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新书《乡村振兴青年说》读后感 5篇2024 新书《乡村振兴青年说》读后感 1 在“中国大蒜之乡”山东省济宁市金乡县,鱼山街道崔口村是依靠大蒜产业走上富裕道路、实现乡村振兴的示范村。在四十余年的进展实践中,崔口村坚持党建引领、产业驱动,做实做活大蒜文章,形成了集科研、种植、收购、冷藏、加工、出口于一体的全产业链条,走出了一条产业强、农民富、乡村美的新时代乡村振兴之路。目前,崔口村已拥有工业企业 86 家,三产企业 22 家,80%以上的村民拥有自己的企业。2024 年,全村工农业总收入达到 6000 余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 140 万元。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崔口村曾是金乡县最贫穷的村庄之一,吃国家救济粮近 20 年,当时该村土地大都是盐碱地,群众基本上靠天吃饭、增收无门;村党支部带领群众贩过鱼、种过水稻,尝试过许多办法,均以失败告终。乘着家庭联产承包试点这一改革春风,崔口村党支部团结带领村民“拔穷根、奔富路”,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在全县率先改种大蒜这一经济作物,形成了法律规范化大蒜市场。自此,大蒜产业蓬勃进展,“不畏艰险、敢闯敢拼”的崔口精神生根发芽,一跃进展成为今日有着“中国大蒜第一村”美誉的先进村,又先后获得“山东省乡村振兴示范村”“山东省漂亮乡村示范村”“济宁最美村居”等荣誉称号。 书记带头,蹚出进展致富“新路子”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崔口村有今日的变化,离不开老书记韩允其。1978 至 1980 年,中央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试点,崔口村就是试点之一。时任村党支部书记韩允其发现大蒜是经济作物,市场价格较高,于是决定动员群众种植大蒜,搞活村集体经济,让村民的钱袋子鼓起来。起初,大多数村民对此持怀疑态度,不愿冒险。面对这种情况,村党支部要求党员不仅要带头,还要每人包上几户给村民做工作,并免费发放蒜种,扩大种植规模。在党员干部的带领下,崔口村第一年就大获成功,村民们看到每亩大蒜的收益比三亩麦子还要高,种植积极性更加高涨。从此,大蒜成了崔口村进展的“命根子”,群众致富的“摇钱树”。 从老书记韩允其到现任书记韩勇,崔口村一届届村书记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不仅领导能力强,致富本领一流,传帮带作用也发挥明显。崔口村历来重视干部培育,实行定人帮带培育、定期集中培训、定质提升学历、定点实践锻炼的“四定”培育方式,先后动态储备了 10 余名村级后备人才,让党组织“领头羊”中不仅有经验丰富的老手,更有年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