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语类》文意检查的反思第一次重返高中课堂授课,竟有些战战兢兢的感觉。可能是“时位之移人也”,原来水平不见日长天进,但自己的期许有些高了。 准备的是《朱子语类》,到办公室听到一位老师要讲《天工开物》,蓦然惊觉,备课前应该证实今日到底要上什么课。但节前学校组长说是都讲到《求谏》的,心下狐疑。到了教室,一看,黑板上没擦掉的元旦作业竟然有一项是全文翻译《朱子语类》。(学生的作业量的确过重了,这样三则文字有必要一句一句翻译出来吗?后来,看到有学生是有翻译之类的教辅的,不难设想,这样的作业落实到学生身上,到底有多少效果。) 再问科代表,说是《朱子语类》老师已经布置自学,应该算是可以过去了。本想就此过去,开《日知录》的。转念又想,既然假期老师布置了全文翻译,还是检查一下效果的好。 于是,准备上课。 简单对学生们提到《文化经典研读》这本书的后几个单元由我领着和大家一起阅览,研读。之后,把自己的名字写到黑板上,有学生小声读出。 似乎没听到铃声。 师生致礼。 “前段大家语文课进行的是文化经典研读,载体是文言文。‘没有文言文,我们找不到回家的路。’这话说得好吧?遗憾不是我说的,是著名特级老师韩军说的。那么,我们是否可以说,我们学习文言文,我们研读文化经典,就是走在回家的路上。” 学生们似懂非懂地点头。 “回家是一种什么感觉?” “快乐。”学生开始给予回答了。我截断。学生刚从元旦的假期回来,让学生的回忆再多“飞”一会儿。“元旦要放假了,‘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当你对亲人的思念将和亲人对你的思念碰撞了,当你的闲愁和亲人的闲愁要彼此抚慰,抱团取暖了,什么感觉?什么心情?” “快乐”“幸福”“兴奋”“急切”“期待”“温暖”甚至可以用“热望”。学生们七嘴八舌。 “悸动、兴奋、迫切、热望的情感在回家的路上,悸动、兴奋、迫切、热望的情感在学习文言文在研读文化经典之中。读《雨霖铃》‘今宵酒(颤音,泣声)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颤音,泣声)’;读《念奴娇》‘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注重停顿);读平实的文言文,没有这么夸张,但也得有情感的倾注。” 开场似乎能够征服一些学生。用“回家”的比方起到一个情境预设的作用,调动学生这节课的学习兴趣;用自己擅长诵读的两篇宋词略微“卖弄”一下,面对陌生老师挑剔的目光似乎柔和了下来。能够欣赏自己的老师,才能良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师生能够彼此欣赏,课堂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