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22、理想的风筝》(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课程标准、教材以及学生分析:《理想的风筝》是一篇回忆性的文章,以一个学生的语气,刻画了一位残疾老师的形象,课文开头先描写春天放风筝的景象,引出对刘老师的回忆,主体部分分别写了刘老师上课和放风筝的情景,突出体现了他的人生态度,最后又回到现实中,以议论形式表达了对刘老师的怀念和赞美之情。整篇文章结构严谨,善于用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的形象,并充分注意了人物工作态度和生活态度之间的联系,使这两方面的典型事例能相映生辉,互为例证,共同展现人物的精神风貌。《课程标准》中提出: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感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在沟通和讨论中,敢于提出看法,作出自己的推断。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爱、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本单元的主题是“师恩难忘”,三篇文章中的三位老师各有各的特点,让学生在学文中体会、学习老师的精神品质是编者的意图。。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老师教的根本目的是帮助学生学。我通过看学生的预习发现,大部分学生能从整体上读出刘老师的乐观、自信、坚韧、爱生活、爱学生的品质。而作者是怎样把刘老师的人物形象表现出来的则需要老师的指导。这样教在学生不会处,将长文短教。学生是阅读的主体,老师是学生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和促进者。在课堂教学中,积极营造亲热和谐的气氛,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把“点拨”“启发”“引导”“激励”留给自己,把“阅读”“领悟”“品味”“感悟”“沟通”留给学生,让学生在彼此对话、唤醒、碰撞、交融、分享中享受语文学习的欢乐,提高语文素养。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三个特写镜头的细节描写,品味刘老师对人生积极乐观的态度和坚韧执著的精神,感悟师生之间的深厚情谊。 3.学习作者见物思人、借景抒情、夹叙夹议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选编《理想的风筝》这篇课文,意在让学生体会、学习刘老师对人生积极乐观的态度和坚韧执著的精神。而与其他两篇文章不一样的是作者独特的表达方法。因此,学习作者运用哪两方面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形象的表达方法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教学难点: 本文主要写的是刘老师的故事,课题却是《理想的风筝》,理解两方面事例之间的关系,明白一个人的生活态度与工作态度是紧密联系的,选取了两方面的事例来写人,才能更全面地展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