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希腊神话中,海洋之神波塞冬(Poseidon)有一双神眼,可以看透海洋里的一切。 【舰载相控阵雷达发展历程】 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海战已进入电子化和信息化的阶段,雷达是现代舰船防御作战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舰船的关键探测装备。舰载雷达性能之优劣,对现代海战的影响颇大。现代海上战争中,作战飞机和反舰导弹的性能在不断提高,舰艇所面临的主要威胁便是这些来自空中各种兵器的攻击,为了有效地解决水面舰艇编队在复杂电磁干扰环境下抗击空中、海上多方向、多批次饱和攻击的威胁,世界各国海军竟先发展了舰载相控阵雷达。 相控阵技术,早在 30 年代后期就已经出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第一代相控阵雷达诞生。但由于采用机电移相器,雷达既笨重又复杂,数据率不高,未能发挥相控阵雷达的优越性。因此,只是作了原理性的验证。50 年代后期,由于对洲际导弹防御的需要,而常规机械扫描雷达又无法满足这些要求的时候,当时的美苏相继研制成了一系列战略相控阵雷达,如美国的AN/FPS-46、PAR、铺路爪(PAVEPAWS),前苏联的“ 鸡笼”、“ 狗窝”等,这些固定式大型相控阵雷达占领了战略防御的重要地位。 美国是研制和使用舰载相控阵雷达最早的国家,不论在技术水平上还是装备的品种和数量上均领先和超过其它国家。1962 年,美国首先把 AN/SPS-32 和 AN/SPS-33 相控阵雷达安装在“企业”号航空母舰和“ 长滩”号巡洋舰上,用以分别完成搜索和跟踪任务。受当时电子计算机技术水平限制,这两型雷达功能较少,成本昂贵,技术复杂,设备庞大,未能推广使用。另一 “ 台风”计划中的舰载相控阵雷达 AN/SPG-59,只作了样机试验,后因该雷达过于笨重,造价高、效率低,性能满足不了要求,故于 1967 年取消了该项目,这说明 60 年代战术相控阵雷达技术不够成熟,还不具备与常规雷达的竞争能力。美国海军随后开始了一个全新作战系统的概念设计,在 1969 年底将其定名为“ 宙斯盾”(AEGIS)系统(全称为全自动作战指挥与武器控制系统 )。在历时 10 年,投入 8 亿多美元的巨额研制经费,经 10 万小时实验后,大名鼎鼎的“ 宙斯盾”系统研制成功。1982 年美国将新研制的 AN/SPY-1 型舰载相控阵雷达正式装备在“ 提康德罗加”号巡洋舰上,成为该舰“ 宙斯盾”武器系统的核心,并改进和装备到其他一些大型水面舰艇上。 以SPY-1 型舰载相控阵雷达为主体的” 宙斯盾“ 舰是全球最大的防空舰家族,图为日本海自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