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良 好 思 维 品 质 的 培 养 江阴市青阳实验小学 吴红萍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与内在联系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它是借助言语实现的、能揭示事物本质特征及内部规律的理性认识过程。人们在工作、学习、生活中每逢遇到问题,总要“想一想”,这种“想”,就是思维。思维品质反映了每个个体智力或思维水平的差异,它的实质是人的思维的个性特征。 无论是学生的学习活动,还是人类的一切发明创造活动,都离不开思维,思维能力是学习能力的核心。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维品质是小学数学教育很重要的任务。 一、加强辩证思维方法论的训练 加强辩证思维方法论的训练,就是使学生做到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看问题;本质地而不是表面地看问题;发展地而不是静止地看问题;客观地、理论联系实际地而不是主观教条地看问题。这些都是良好的思维品质最基本最一般的特征。 1、通过揭示概念的实质,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而概念则是人们对这客观世界的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的一个标尺。在概念的实质当中则存在矛盾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的这一辩证唯物主义原理。 如小学数学苏教版(国标版)第九册“负数”这一内容的教学,学生初次接触正数和负数的概念,教师例举大量的例子让学生感受意义,如温度零上为正,零下为负;海拔高度以上为正,海拔高度以下为负;行进时前进为正,后退为负;收支收入为正,支出为负。如果就此为止,不讲正负转化,就会有意无意在学生思维中形成“温度零上为正零下为负”等固定看问题的形而上学的观点,影响学生对正、负数的正确理解。所以教师进一步深化:我们也可以规定温度零下为正,那么零上就为负;前进规定为负,后退就为正。这正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原理:矛盾的双方,都可以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正可以转化为负,负可以转化为正,就看我们如何规定。只是一般日常生活中,根据习惯,规定温度零上为正,零下为负。 2、通过揭示数学法则、公式之间的联系,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数学又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即形成了数学法则和公式。通过揭示数学法则和公式的这一过程,体现了矛盾双方互相联系,在一定的条件下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这一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 2 如分数除法的计算法则,学生通过探索、练习,已熟练掌握“甲数除以乙数(零除外),等于甲数乘乙数的倒数。”这一规律。教学时,我并未局限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