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芋头栽培技术(二) 芋,别名芋头,芋艿,天南星科,芋属植物。原产亚洲南部的中国、印度及马来西亚半岛等热带沼泽地,现在世界广为栽培,但以我国、日本及太平洋诸岛栽培最盛。 芋艿在我国栽培历史上比较久远。我国早在公元前 4 世纪的《管子》及公元前 3 0 年的《汜胜之书》中已有记载。由于芋艿喜高温湿润,在我国以珠江流域及台湾省栽培最多,长江流域次之,华北很少栽培。 (一)形态特征 芋属湿生多年生草本植物,但在温带作一年生蔬菜栽培。 芋根为白色肉质纤维根,着生母芋及子芋的下部节上。根毛很少,吸收力弱,不耐干旱。 下部茎缩短成地下球茎,球茎上有棕色鳞片毛,是叶鞘残迹。球茎节上有腋芽,能形成侧球茎,即子芋、孙芋。 叶互生,叶表面有这密集的乳突,保蓄空气形成气垫,使水滴形成圆珠,不会沾湿叶面。叶柄直立或开展,呈绿、红、紫等颜色,常作为品种命名的依据(例红梗芋、白梗芋)。叶片及叶柄有明显的气腔,木质部不发达,叶片脆弱,叶柄长而中空,易受风害。 (二)生理特性 芋艿以球茎作繁殖村料,据资料记载,芋艿的花为佛焰花序,在热带能开黄色肉穗花,有白色大苞。在温带亚热带很少开花,因此,在崇明看不到芋艿开花结实。 种芋发芽后形成新株,新株茎基部短缩,随着植株生长,逐渐膨大而形成球茎,称母茎。种芋因营养物质消耗而干缩腐烂,母芋下部几节上的叶多退化成鳞片毛(俗称芋艿苏头)。以后球茎伸长一节,长出一片新叶,初期出叶较慢,叶片也小,至六、七月份生长盛期,所长叶片最大,对产量形成的影响也较大。 母芋每节均有一腋芽,其中健壮腋芽形成球茎称子芋。子芋与母芋一样,顶端几节出叶,下部几节叶退化成鳞片毛,节上发根。当长到一定程度后,子芋中 2 下部位又可形成小球茎称为孙芋。如条件适合,还能形成曾孙芋、玄孙芋等。 露地栽培芋艿,长江流域一般7-9 月为球茎形成盛期,在此时期子芋膨大,且不断繁殖孙芋及曾孙芋,9 月以后叶的生长减缓,养分向球茎转移,淀粉含量增多。若10 月1 日以后叶部生长过旺和不断发生新叶,则不利于养分转运积累,会降低其产量及品质。 (三)生态环境 芋艿喜高温多湿。13-15℃球茎开始发芽,生长期间要求 20℃以上温度,球茎发育以27-30℃为好。不同类型的芋种对温度要求有所不同。例魁芋对高温要求严格,并要求有较长的生长季节,球茎才能充分成长,故魁芋多产于高温多湿的珠江流域:如广东、福建。顺便介绍,魁芋多食母芋,淀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