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名人持之以恒事迹范文 中国现代名人持之以恒事迹范文 1 清代乾隆、嘉庆年间,山西太原出了个的学问大家,他的名字叫闫百诗。 然而,这样一个彪炳史册的天才,小时候却是个笨得出奇的孩子。课堂内,先生教的文章聪慧的孩子早就会背了,一般的也朗朗上口高声诵读了,而他还念不成句呢!得念到上百遍才能连贯地读下来。 先生心里清楚得很,这样的资质念到老也是白搭,因此也就不怎么管他。雪上加霜的是,他身体还不好,简直就是个病秧子,动不动就请假了。他的母亲心疼他,害怕他累坏了,就不让他读书。他知道母亲的心情,更不想让母亲着急,果真就不再读书。母亲看他很听话,就不再注意他。 哪知他嘴上虽然没读,心里却没闲着,默默地读、暗暗地记。一遍又一遍,一篇又一篇,一本又一本,他就这样读了十年。这十年的工夫可没白下,因为他是用“心”读的,他是将书读到心里去了,这岂是用嘴读书所能比的? 突然有一天,他就仿佛有一种天地洞开,豁然开朗,大彻大悟的感觉,回过头来再看过去曾经怎么也搞不懂的问题,竟然简单得不值一提了。这样的奇迹谁会信任啊?而更大的奇迹还在后边。 二十岁那年,他开始全身心地扑到对《尚书》的讨论上来。因为那时的《尚书》没有一种权威的版本,各说各话,真伪难辨,后人常常无所适从。 其实这种混乱从汉代就已经存在了。称伏生所传的二十八篇为“今文尚书”,孔安国所传的十六篇为“古文尚书”,只是这部十六篇的孔氏之作,于魏晋之间就不知流落到哪里了,所以它的真面目究竟啥样后人无从知晓。 可是忽然有一天,一个叫梅颐的东晋学者却赫然拿出一部所谓的“古文尚书”来,并且也不是大家所了解的十六篇,而是比“今文尚书”还多二十五篇,且有孔安国全部作注。 自此以后,梅颐的“古文尚书”就成了权威的版本,一直用了一千多年,凡是治《尚书》者,都以此为依据。可是闫百诗觉得这个版本疑问很大,以讹传讹,贻害无穷。他宣誓要将真正的《尚书》甄别出来。 他的办法就是下笨功夫,绝不走哪怕是一点点捷径,就像他过去在心里默默念书那样。这一猛子扎下去就是四十多年,牢牢抓住这个《尚书》不放松,终于衰年之际完成了震古烁今的煌煌巨著《古文尚书疏证》,以大量强有力的材料,无可辩驳地证明了那多出的二十五篇和孔氏所注都是东晋人的伪作,是不值得奉为圭臬的假货。 这对于后世学子来说,真是做了一件功德无量的大好事。他的这部书问世后,犹如石破天惊,顿时使学界失去了平静,因为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