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风筝文化的传承与传播摘 要:文化载体在一定程度上是社会文化生活的缩影。民俗文化中充满艺术魅力的风筝,从里至外都饱含着华夏民族的智慧结晶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追求。在过去的两千多年,风筝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承载着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登上了全球的大舞台,被传播到了世界的各个角落。本文旨在探寻风筝文化的起源、进展历程。从风筝体现出的文化寓意、艺术底蕴,代表着的期盼祝福,来引出风筝在世界各国的传播及影响力。从跨文化的视角来了解风筝文化,不仅有利于风筝文化自身的进展,还能对中国悠久深厚的华夏民俗文化的继承和传播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关键词:风筝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民俗文化作者简介:张宇潇(1997-),女,傈僳族,四川成都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中图分类号]:G1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24)-36--02第一章 风筝文化的起源1.1 风筝文化风筝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以博大精深的历史、精致夺目的工艺和深厚的内涵,成为中国民俗文化璀璨的乡土珍宝、传统民间艺术中的耀眼明珠。风筝文化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华夏民族逐代共同培育的宝贵财宝,饱含了华夏民族的用心和智慧。它在进展的同时,陆续传播到了各地,流传到了世界各个国家,与不一样的文化碰撞出了独具特色的火花,风筝的艺术价值和文化魅力逐渐为更多人知晓,所以讨论中国风筝文化的起源、进展、传播,是至关重要的。1.2 风筝的历史起源风筝作为中国民间工艺的一种独特艺术形式,是民间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漫长的进展过程中也深受民间文化的影响。尤其在与艺术、文化的融合后,风筝的内涵更加丰富了,形成了独具东方文化色彩的风筝艺术。1.2.1 风筝的早期进展在春秋战国时期,风筝大多是由薄木、竹子做出来的,因此人们称风筝为“木鸢”。到了汉代,在造纸术的伟大发明下,人们开始试图把纸作为风筝材料。从此,风筝开始了以纸糊制的历史,“纸鸢”这个名词也随之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1.2.2 风筝的普及到了唐代,国家经济繁荣,百姓对于娱乐活动有了更多新颖的想法,越来越多人开始把风筝作为娱乐游戏进行活动,上至皇宫贵族,下到黎民百姓,都对其乐此不疲。著名诗人元稹在《有鸟二十章》中有写道:“有鸟群纸鸢,因风假势童子牵。”形象地刻画了当时孩童们热衷放纸鸢的情景。“风”乃流动之气,“筝”是悠扬的弹拨乐器古筝简名,风与筝结合在一起组成新词“风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