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实施人才兴区战略叫响红岗人才名片3月6日,市委书记来红岗区考察调研,深切关注红岗人才工作,对红岗区选才、留才、育才、用才各项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同时对红岗区多年来为省、市输送大量高素质人才给予充分肯定。自2004年以来,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红岗区持续推进实施“人才兴区”战略,通过多渠道引进人才、多措施锻炼人才、多岗位培养人才,积淀起一支以青年骨干力量为支撑的人才接续梯队。截至目前,累计引进清华北大等高校优秀毕业生、医务法律会计专业技术人员等各类人才300余名。经过组织培养锻炼,提拔使用年轻干部120余名,并向中央、省市重要部门输送优秀年轻干部75名。红岗成为享誉龙江西部的“人才成长摇篮、干部培养沃土”。一、拓宽渠道聚英才,为人才梯队建设注入源头活水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2004以来年,红岗开始启动实施“人才兴区”战略,历经四届班子接续推进,三次修订人才工作规划,久久为功,积水成渊。坚持宽视野引人才。“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突破世纪之交油田子女就业分配、人才要素流动不足的大环境,红岗区率先跳出“区域本位”的人才观念束缚,大胆提出了实施人才引2进计划,探索“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实施更加积极、开放的外部人才引进政策。坚持高起点招人才。“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破解资源型城市转型的难题,需要一批有能力、有本领的“英才”。为此,红岗区把人才引进范围锁定在“211”、“985”高校,先后在20余所重点院校举办人才招聘会,引进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等全国重点院校优秀毕业生300余名。坚持严标准选人才。“如尺之木,必直于苗”。人才如同春起之苗,需精挑细选。在招贤引智过程中,红岗区不断健全引进程序,通过面对面交流、细致甄别、严格筛选,综合测评理论水平、专业知识、岗位适应能力、思维反应、口头表达、组织协调等多方面的能力,引进质量逐年提升。二、多措并举育人才,为年轻干部成长搭建筑巢梧桐用科学的方法优化人才培养,是红岗实现年轻干部高效成长的重要手段。培养方式力求多元化。将普遍培养和重点培养、知识培养和能力培养、政治素质培养和专业技术培养、常规性培养和个性化培养统筹推进,以用人单位为培养主体,完善广泛引进、导师培养、公开选拔、挂职培养的全链条培养体系。2004年以来,先后开展各类公开选拔8次,推荐了30余名优秀年轻干部到市级机关上挂学习,选派了140余名年轻干部到信访维稳、招商引资、城市管理、精准3扶贫、统筹城乡建设等一线参加实践锻炼,实现了干部培养的优势更新,促进了年轻干部的快速成熟。分类指导突出精准化。持续完善导师培养体系,将处级领导、科级班子一把手、经验丰富的老同志列为培养导师,对处级后备干部、正科级干部、副科级干部及科级后备干部,采取分类指导、区别培养。根据不同层级干部的实际需要,科学设计培养计划,处级后备干部突出科学判断形势、引领发展、解决复杂问题和带队伍能力的培养;正科级干部注重驾驭全局、创新成事、综合协调能力的培养;副科级干部注重依法行政、研究政策和专业技术能力的培养;科级后备干部注重专业知识、政治理论水平、文字语言表达能力、处理问题能力的培养。经过科学规划、合理设计,红岗年轻干部均得到了符合本阶段的精准培养,各项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聚焦实践提高专业化。围绕发展需要,采取不同形式,定向提高年轻干部专业领域能力素养。定期选派科级干部或科级后备干部,深入油田一线,学习借鉴油田企业的先进经验;立足经济主战场,选派优秀副科级干部或科级后备干部到园区挂职,与客商零距离接触,面对面服务;积极主动与发达地区协调联系,选派优秀干部到扬州、北京、上海、唐山等发达地区挂职锻炼,学习先进理念。素质提升实现常态化。近年来,红岗通过建设“网络培训学院”、“学术报告厅”,常态化组织开展专4题理论研讨会、经验交流会、专题报告会等活动,不断提升培训质量、扩大培训范围、活化培训方式。同时,突破财力有限的困难局面,设立人才培养专项基金,组织干部参加省市培训,选派干部到北大、吉大、浙大等高校进修,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