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姓名特色看中西方文化比较[5 篇] 其次篇:从莲花落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从《大年三十》看中西文化差异 有人说,中国文化就是保守、传统的代名词,而西方文化就是奔放、现代的化身。因此不少人便把中国文化归结为落后文化,西方文化则为先进文化。其实不然,中西文化的不同,主要是其表现方式的差异罢了。而这表现方式的差异,主要还得归结为不同地域人的生活习性差异,但并无优劣之分。 莲花落作为中国文化的象征,是一种说唱并重的绍兴地方曲艺,一种草根艺术。其唱词多为信口编造、通俗易懂,演唱也没有固定基调,只寻求生动活泼,唱腔朴实流畅,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而“绍兴莲花落”在庐陵文化中还占有重要地位。值得一提的是,它在 2024 年还被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在莲花落《大年三十》的开头,我们可以发觉,中国是在大年三十这一天开头过春节,置办的年货也主要是年糕、粽子,米酒,鱼干,腊肠,酱鸡、酱鸭酱肉等酱货,而西方,他们的圣诞节则相当于我们的春节,他们预备的食物也和我们的大相径庭。他们预备的大多是火鸡、烟熏火腿、圣诞三文鱼、圣诞布丁、甜点以及圣诞红酒等等。这也是中西方人生活习性、居住的环境以及文化造成的。 中国人为什么吃这些食物作为过年的象征呢?这还得从中国的悠远的历史说起。据说,最早的年糕是用于祭祀的,到后来才慢慢成为春节应景的食品。“年糕”寄予着我们对新的一年美妙的希望的向往,希望“年年高”。而另外一种“过年吃年糕”的说法是为了纪念伍子胥:在春秋战国时,吴王夫差建都苏州以后,整日沉湎于酒色之中,大将伍子胥预感到必有后患。因此伍子胥在兴建苏州城墙时,以糯米制砖,埋在地下。当吴王赐剑逼其自刎前,他嘱咐亲人说:“吾死后,如遇饥荒,可在城下掘地三尺觅食。”伍子胥死后,吴越战火又起,城内断粮,此时又值新年来临,乡亲们想起伍子胥的话,争相掘地三尺,果真得到糯米砖充饥。从那以后,每当逢年过节,苏州百姓都会做年糕,以此纪念伍子胥。慢慢地,过年吃年糕的风俗便风靡全国各地。但是,为什么有些地方过年要包粽子呢?许多人都觉得包粽子、吃粽子这是端午的风俗。其实不然。“粽子”的“粽”谐音是“宗”,有着传宗接代的意思。大家都知道,中国人都希望自己的家族能够壮大,扩散子嗣,人丁兴盛,这样整个家族便可兴盛不衰。这就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潜移默化地把控着我们现代,尽管大家都不太明白吃这些食物是什么缘由,但大家都会自觉地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