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市场需要为导向进行教学改革的探究 以市场需要为导向进行教学改革的探究 高等教育大众化进展及实施以培育创新人才为目标、以个性化教育为核心的素养教育,必定带来教学管理与运行体制的重大变革[1]。 一、构建新体系的立论依据 环境类学科是一个由多学科到跨学科的庞大科学体系组成的新兴实践学科[2]。因此,实践教学是高素养创新性人才和高素养应用型性人才培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强化实践能力是当前环境类专业本科生培育的迫切要求,也是环境类专业本科生素养教育的关键[3]。如何将对实践环节的重视,转换为教学改革的内在动力,笔者认为引入市场因素非常关键。自 2024 年首批扩招大学生毕业起,大学生就业难几乎年年有,已经成为一个持续十年的话题。教育部近期调研显示,当前经济形势变化对一些地区、行业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已经产生一定程度的不利影响。而全国高校毕业生总量继续增加,2024 年大学毕业生达到 727 万人。有人认为正是失败的大学教育培育出了这支“失业大军”。因而,高校只有紧跟市场变化需求,创新人才培育模式,才能使新专业找到市场的准确坐标,培育出新的就业增长点。专业培育反映了人才培育的规格和标准,准确的培育目标定位是专业建设前提。普通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环境类专业的社会适应性下降程度较为明显,毕业生就业渠道不畅,考生报考意愿不强。有报告表明,毕业生认为大学期间受到的实习和实践环节还不够,建议学校增强教学培育环节。这与环境科学专业结构设置、专业建设的学生培育目标,专业的课程体系尤其是实践教学体系密切相关。 二、新体系的建构 1.理论设计。在拟订人才培育方案的时候,高等学校既要考虑专业学科内涵所规定的内容,又要有所侧重。要以需求为导向,面对基层,培育环境类专门人才,鼓舞毕业生服务于基层,扎根于基层;专业课程设置不求多而全,只求少而精,突出《固体废弃物控制工程》、《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环境监测》、《环境影响评价》等课程实践环节,使学生毕业后进入企事业环境监测、环价、污染治理等岗位能“无缝对接”。作为实践性非常强的新兴学科,环境类学科需要以市场为导向,改革实践教学体系,创新教学运行机制。在以市场需要为导向的实践教学体系中,强调实践教学与科学讨论、工程实践相结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老师为主导,充分发挥专业实践教学在培育人才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基本知识转移能力、基本研发能力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