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排放等是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重要原因。中国治理碳排放的困难在于:一方面,由于巨大的人口基数,中国需要长时期保持较高的经济进展速度,而当前人均能源消费过低,以及高碳燃料比例高而替代困难等基本因素的影响,在可见的将来,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增加将不可避开。另一方面,尽管中国是一个进展中国家,可以临时不参加国际承诺减排但作为一个正在崛起的大国,从应对全球变温和对国际环境负责的角度来说,中国又理应减少碳排放的数量。事实上,由于中国碳排量的巨大,国际上要求中国参加减排承诺的压力与日俱增。 造成中国治理困境的原因,既有属于中国自身的技术和产业结构问题,更有由工业化国家开启的进展模式和消费方式问题。从前者来看,由于技术和生产管理落后,特别是由于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以及市场发达程度造成的 GDP 总值差异,致使中国当前能源消费效率低,单位 GDP 能耗远高于工业化发达国家。在此条件下,要实现能耗总量的零增长或负增长是不可能的。从后者来看,当前由工业化国家领先制造的物质文明和消费模式,是基于大量消耗各种物质材料,包括能源的。由于世界性贸易的高度进展,进展中国家不但在基础设施建设而且在消费品生产和消费方式上,都在向工业化国家现有的经济进展和消费模式靠拢,否则就难以形成足够的需求和经济增长点,它们很难仅靠自身条件和力量单独形成明显区别于现有发达国家经济增长和消费方式的经济进展道路。在能源消费问题上则体现在人均能耗和人均 GDP 的关系上。只要人均 GDP 达到一定水平,则相应人均能耗同样上升。除非发达国家在人均能耗上制造出新的模式,大幅度地降低人均能耗,同时保持高度的物质文明水平,否则,包括中国在内的进展中国家将基本上重复工业化国家已经走过的依靠大量消费物质财宝的进展方式。 所以,中国对气候变暖的治理困境其实也是国际社会的一个难题。要解决这个难题,只能依靠全人类的长期共同努力。但是,要改变人们业已形成的一种生活方式和消费偏好乃至生存模式,何其难也!这不但是一个自然科学问题,也是一个经济问题、社会问题、政治问题和外交问题。从这个角度说,几乎是一种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尽管如此,并不表明我们就可以消极以待,任由气候变暖的状况恶化下去。因为,假如今后的进展不能通过实质性降低排放来实现,那么中国繁荣的基础和未来的潜能就会受到威胁。在这方面,西方的一些政治家们正试图强化他们的 “绿色政策”,全球则兴起了社会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