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校园欺凌讨论综述:概念、成因与对策 国内外校园欺凌讨论综述:概念、成因与对策 摘要:校园安全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进展的重要因素。近年来,校园欺凌作为威胁校园安全的一大隐患,越来越为社会所关注和重视,国内外学者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多方面讨论。本文通过分析以往学者对校园欺凌概念与成因的讨论结果,借鉴国外先进经验与措施,为我国制定完善的校园欺凌干预制度提供参考,以促进校园欺凌现象的防治。 关键词:讨论综述;校园欺凌;中小学 中小学是学生成长的重要阶段,只有保障校园安全,才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进展。2024 年 6 月,李克强总理针对校园暴力频发作出重要批示,校园应该是最阳光、最安全的地方。同年,我国相继出台《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政策文件,将防治校园欺凌与暴力上升到了国家层面,反校园欺凌已成为时下最重要的议题。 一、校园欺凌的概念 挪威心理学家奥维斯(DanOlweus)将校园欺凌定义为,一名学生长时间并且重复地暴露于一个或多个学生主导的负面行为之下[1]。英国政府教育与技能部(DFES)将校园欺凌界定为持续的、有意的或者反复的,故意制造损害的行为,某些偶然发生的事情在特定情况下也可视作欺凌行为[2]。美国预防校园欺凌中心将校园欺凌定义为:“任何破坏教育的使命、教学的氛围以及危害校方预防人身、财产、毒品、枪械犯罪的努力,破坏学校治安秩序的行为。”[3]2024 年 4 月 28 日,我国教育部发布《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明确使用了校园欺凌这一概念[4]。本文认为校园欺凌是在学校管控范围之内,发生在学生之间的,一方通过肢体、语言、网络等多种形式故意对另一方实施持续性的欺负、侮辱,从而造成另一方身体损害、精神损害或财产损失的行为。 二、校园欺凌的成因 (一)国外讨论现状 纳森尔(Nansel)等人对美国非裔、西班牙裔儿童的调查结果显示,种族生活环境的安全性越高,发生冲突的可能性就越低。帕顿(Potton)等人对美国非洲儿童学校的校园欺凌现象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儿童是否容易卷入欺凌行为之中与家长的教育方式存在很大的关系。奥维斯(DanOlweus)认为影响欺凌行为的因素包括主要养育人的教养态度、同辈群体的影响、大众传媒、遗传基因和个人气质等[5];还有学者指出,受欺凌的学生大多表现为在意他人、冷静、孤独、并且敏感的特征,并且被欺凌后会选择哭泣或退让[6]。 综上,国外学者对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