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省农村金融相关情况的调研报告按照全国人大农委举办培训研讨班通知精神,XX省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就我省农村金融服务开展、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和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农村金融风险分散和转移机制建设、农业保险发展等情况,以及农村金融立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农村金融政策扶持措施、农村金融立法工作建议等问题,及时组织省政府金融办、四川银监局、四川保监局、人民银行成都分行和部分涉农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展了深入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一、四川农村金融基本情况四川作为农业大省,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和各大金融监管部门及金融机构的支持下,农村金融改革和发展顺利推进,农村金融服务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一)农村金融服务组织体系进一步完善。一是农村信用社改革和发展积极推进。目前,我省农村信用社以县为单位统一法人改革已全面完成,相继组建了2家地级农商行、12家县级农商行、1家农合行、1家市级联社和125家县联社。二是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得到较快发展。截至20XX年6月末,全省共组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49家,其中村镇银行46家、贷款公司2家、农村资金互助社1家,覆盖全省18个市(州)的60多个县(市、区)。三是金融网点和服务进一步向下延伸。目前,全省县及县以下农村地区银行类金融机构网点占全省银行网点总量的70%以上。(二)“三农”信贷投放水平不断提高。截至20XX年6月末,四川银行业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余额11579.82亿元,占各项贷款余额的34.77%,比年初增加863.13亿元,增长8.05%。其中:农户贷款余额3244.52亿元,增长12.95%;农村企业及各类组织贷款余额6196.19亿元,增长6.19%;城市企业及各类组织涉农贷款余额2112.22亿元,增长6.33%。人民银行下达的XX省支农再贷款指标限额202亿元,累计发放96.05亿元,余额166.41亿元,余额同比多增10.57亿元。(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运行总体良好。据统计,20XX年第1页共7页我省村镇银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分别实现净利润6.1亿元和106.73亿元,44家村镇银行中有36家村镇银行实现盈利。按照旧口径计算,20XX年末,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资本充足率为11.87%,比年初提高0.08个百分点。截至今年6月末,我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为164.64亿元,比年初减少5.72亿元;不良贷款率3.50%,比年初下降0.78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189.70%,比年初提高53.99个百分点。(四)涉农保险业务规模持续较快发展。自2007年我省被确定为全国农业险试点省份以来,农业保险业务已覆盖全省所有市(州)和99.7%的县域农村地区,保险产品涵盖农、林、渔、牧等各方面,其中,中央财政补贴农险品种11个,地方特色农险品种23个,部分地区还积极开展生猪价格指数保险、蔬菜价格指数保险等新型保险品种。20XX年全省农业保险共实现保费收入27.35亿元,同比上升17.99%,位列全国第三,为4431.42万户次农户提供风险保障2283.91亿元,农业保险赔款支出12.35亿元,受益农户254.36万户次。二、农村金融服务的主要做法(一)充分发挥货币政策工具的引导支持作用。积极争取金融监管部门和金融机构总部的政策支持,充分发挥货币信贷工具的引导支持作用,大力引导各金融机构持续加大涉农信贷投放力度。一是千方百计抓落实,促进金融服务“三农”政策落地。结合国务院要求,制发了一系列文件,及时传达“三农”金融服务政策精神,督导全省涉农银行业金融机构坚定服务“三农”的市场定位,积极推动农村普惠金融发展。二是人行成都分行认真组织落实票据兑付后续监测考核政策和比例考核政策下达支农再贷款指标的使用,对两项考核同时达标的县域农村信用社、村镇银行,增加支农再贷款限额。三是优化限额地区分布,管好用活支农再贷款。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重点支持涉农投放比例高、经营稳健的县域存款类金融机构法人增强贷款能力,县域支农再贷款限额占辖区内总限额的80%左右。四是认真做好差别化存款准备金试点工作。69家考核达标的农业银行改革试点县级“三农金融事业部”执行低2个百分点的存款准备金率,有效加大了对我省“三农”xx县域经济发第2页共7页展金融支持力度。此外,还积极发挥再贴现引导信贷资金流向、促进信贷结构调整的作用。加强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