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党的十九大报告的体会 十九大报告亮点多多,新提法、新观点、新理论,其中,”斗争”一词的频频使用,令人振奋,耳目一新。这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一贯方针,又表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思维方式。 从习近平同志坚持把”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写入党的十八大报告,到党的十九大报告重申”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必须准备进行”与”必须进行”,只有两字之差,却表明了更大的决心、更强的魄力、更高的智慧。我们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跟着习近平去夺取伟大斗争的新胜利。在斗争中要注意重点把握以下几个问题。 紧紧把握新时代”斗争”学说的核心,仔细领悟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斗争”作为一种哲学理念在古代的中国和西方都源远流长。 中国传统文化中,”斗争”一词很早就有。春秋战国,诸子百家,”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虽然法家”斗争”讲得多,儒家讲得少,但 “斗争”一词各家谁也离不了。从古文”斗”字繁杂形态鬥、鬦、闘、鬬中,就可窥见一斑,”斗智””斗勇””斗法”,”和而不同””斗而不破”,斗来斗去,斗出了思想大家,都出了秦始皇”车同轨字同文”的”一统天下”。不过在封建社会,统治阶级总是夺权前讲”斗争” ,夺权后抹杀 “斗争”,致使”斗争”一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成了一个不很吃香的字眼,一直进不了主流意识、精神层面关联度也不大。”兴勃亡忽”的怪圈不能说与此无关。 西方文化中的”斗争”,讲的是积极心态和积极行为。与中国传统文化 “修身养性”的”向内”不同,强调的是”向外”,又往往和民主平等连在一起,如”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的故事。同样的”格物”,王阳明面对竹子,”格”出了”心学”,使”知行合一”最终回到了内心世界和人的良知。而牛顿”格物”,被树上掉下来的苹果砸了脑袋,他没有”向内”责备坐错了位置,而是”向外”思考有何魔力让大地隔空取物,于是有了”万有引力定律”。”向外用力”是斗争精神的基础。 马克思、恩格斯总结了无产阶级斗争的历史经验和自然科学的新成果批判地继承了人类文化的优秀成果,特别是批判地吸取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基本内核”的基础上,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大大升华 了”斗争”这一哲学理念,把”斗争”进展为”阶级斗争”,从而形成了马克思主义重要基石之一的”阶级斗争学说”。只有承认阶级斗争同时承认无产阶级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