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血常规 (一)血红蛋白和红细胞数(表 6—1) 【临床意义】 1.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增多:相对性增多见于严重呕吐、腹泻、大面积烧伤、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尿崩症、甲亢危象、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绝对性增多见于①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如高原居民、慢性缺氧性心肺疾病、异常血红蛋白病、肾癌、肝细胞癌、子宫肌瘤、肾盂积水、多囊肾等;②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2.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减少:15 岁以前儿童、部分老年人、妊娠中晚期可出现生慢性减少,病理性减少见于各种贫血(表 6-2)。 3.红细胞形态改变(表 6-3) 球形细胞见于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泪滴形细胞见于骨髓纤维化、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红细胞缗钱状形成见于多发性骨髓瘤、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红细胞内出现嗜碱性点彩见于铅中毒、巨幼细胞贫血。卡-波环见于严重贫血、溶血性贫血、铅中毒、巨幼细胞贫血及白血病等。有核红细胞见于各种溶血性贫血、红白血病、骨髓纤维化、骨髓转移癌等。 (二)白细胞 【参考值】(表 6-4) 成人(4~10)×109/L。 【临床意义】 1.白细胞总数小于 4×109/L 为白细胞减少症,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小于×109/L 为粒细胞减少症,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小于×109/L 为粒细胞缺乏症。 2.中性粒细胞增多见于急性感染、严重组织损伤、急性大出血、急性中毒、白血病、骨髓增殖性疾病及恶性肿瘤。中性粒细胞减少见于伤寒、革兰阴性杆菌感染、病毒感染、再生障碍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PNH(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物理化学因素损伤、脾功能亢进、自身免疫性疾病等。核左移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急性失血、急性溶血、白血病和类白血病反应。核右移见于巨幼细胞贫血和应用抗代谢药物。中性粒细胞出现中毒性改变见于感染、恶性肿瘤、大面积烧伤等;棒状小体见于急非淋白血病。 3.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于过敏性疾病、寄生虫病、皮肤病、猩红热和血液病(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特发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等。 4.嗜碱性粒细胞增多见于过敏性疾病、转移癌和血液病(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嗜碱性粒细胞白血病和原发性骨髓纤维化症)等。 5.淋巴细胞增多见于病毒感染、肿瘤、移植物抗宿主病等。淋巴细胞减少见于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烷化剂治疗和放射线损伤。异形淋巴细胞见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药物过敏、输血、血液透析。 6.单核细胞增多见于疟疾、急性感染恢复期、活动性肺结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