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邓小平理论的理解三篇 对邓小平理论的理解一篇 老师:朋友您好!我们今日来共同探讨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和历史地位。我们知道,1997 年党的十五大提出了邓小平理论的概念,指出它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进展的新阶段,并把它做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写进了十五大修改后的党章。那么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哪些?其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是什么?现在我们就来探讨这些问题。罗晶,你对于邓小平理论有什么印象和看法呢? 学生:“邓小平理论”这个概念提出来的时候我还很小,但是在我的学习成长过程中,接触较多的政治理论就是邓小平理论。我觉得邓小平理论内容丰富,同时蕴含着丰富的改革辩证法思维。可以说通过对邓小平理论的学习,我更加深刻认识到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理解了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但我还想进一步深刻了解邓小平理论形成和进展的社会历史条件。 老师:你这个问题很重要!可以说,我们党的任何一个创新理论的产生都具有深刻的时代背景和社会历史条件。正如党的十九大所说: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邓小平理论的产生是时代要求和实践进展的必定结果。 首先,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国际形势和世界政治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和平与进展逐步成为时代的主题,这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 其次,1956 年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后,我国开展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由于党的工作在指导方针上有过严重失误,社会主义事业经历了曲折的进展过程,发生了“文化大革命”那样全局性、长时间的“左”的错误。1976 年粉碎“四人帮”后,邓小平领导了拨乱反正,召开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创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之后,邓小平通过领导党深刻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成败得失,深刻揭示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规律,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因此,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实践,是邓小平理论形成和进展的历史和现实依据。 总之,邓小平理论是在和平与进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基础上,逐步形成和进展起来的。 学生:听您讲了这些,我理解了邓小平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社会历史条件。它是中国共产党人适应从“战争与革命”到“和平与进展”时代主题转变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