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品德课上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思想品德课上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有一句话叫: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成功。好习惯和成功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现在我们给学生谈成功,或许早了点,但却可以为将来的成功制造条件,而对于学生来说,培育好习惯对将来走向成功应该是最重要的。养成一种良好的习惯,可能开始会难以点儿,但是一旦坚持了一个阶段,形成一种自然,那么,一个普通的学生变成一个优秀的学生,也就成了一件很容易的事了。其实,习惯是一种养成,是一种比较确定的思想和行为方式。而这种养成,一开始要有强制性,用以保证某种思想和行为的重复和连续性,并最终在持续一段时间后形成一种自然。而对一个普通学生来说,一段时间或很长时间的坚持,便会产生质的飞跃,成为一个优秀的学生。所以,根据这一特性,我们可以把培育一个人的行为习惯的方法应用到各科的学习中去,让学生能养成某一学科良好的自学习惯。 随着素养教育的要求的不断提高,我们在思想品德课的课堂模式上进行了很多尝试,比如,借鉴了洋思和杜郎口的一些优势,在提高学生兴趣的基础上,每节课争取完成本节的教学任务,实现“堂堂清”。但一直以来,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都存在学生实际与运用的矛盾,假如过多的强调知识的记忆,可能就会忽略甚至挤掉培育学生能力的时间,而假如淡化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则应用就会变得很空洞。因而,以往的教学一直存在一种比较被动和无奈的状况。按教学要求去做,每节课需要一课时完成,若是第一单元的第一节课,则可以完成本节的任务,实现“堂堂清”。但当学习第二节时,需要检查学生对上一节的掌握情况,需要至少十分钟的时间,再去完成第二节,则时间上不允许了。另外,若按旧的模式去进行,学生常常在仓促中接受,很多东西只是粗略的了解,甚至有些差生根本不能掌握,更谈不上应用了,因而效果很不好。但改变这种恶性循环的模式很难,因为,每次老师们都想让学生先识记,再去理解运用,否则,就谈不上成绩。这种固有的模式像钢筋混凝土一样牢固。 为了改变这种固有的模式,我们常常探讨、探究,希望找到一个有效的突破口。其实,以往的教学注重的是复习,这并不是坏事,这也符合记忆的规律。但却忽视了学生对教材知识的预习。虽然,老师们也强调预习,但没有明确的要求和目标;另外,课堂上没留时间,所谓的预习也是一句空话。预习的环节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应该与复习同等重要,甚至在某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