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中全会:中国改革逻辑11 月 9 日至 12 日,中国共产党将召开十八届三中全会。这次全会上,新一届领导集体将首次向外界全面阐释其施政理念和改革路线图。日前,多名高层领导人已在不同公开场合表示,此次三中全会将提出“综合改革方案”,而且“改革范围之广,力度之大,都将是空前的”。 在这次“空前”的改革之前,中国已经探索了 35 年的“改革开放”之路。 这 35 年,一些历史性的节点永恒地记载史册。回顾 35 年历程,“三中全会”是观察中国“后 30 年”(指中国改革开放之后的年代)伟大变革的一扇窗口,是串起“改革开放”伟大时代的一条主线。 历届三中全会,往往带有每届中央领导集体的烙印,体现出本届中央领导集体的施政特点。前瞻十八届三中全会,有外媒分析认为,习近平、李克强等新一届领导人所选择的改革道路,或许将开启自 1992 年邓小平发表著名的“南巡谈话”以来,影响最为深远的中国变革。 三中全会与它所改变的中国 纵观党的历史,改革开放以来,历届党的三中全会都承担着促进经济发展和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使命,一些具有重大转折意义的决策,多是在三中全会上作出的。可以说,35 年来 7 个三中全会的中心议题与关键词的变化,折射出党对于中国经济现代化、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中国发展模式的认识在不断发展,不断深入,不断成熟。 换句话说,三中全会已成为“改革”的代名词,是观察中国“后 30 年”变革的历史线索。1978 年以来,中国共产党一共召开过的 7 次三中全会,“深化改革”始终是贯穿其中的不变主题。这 7 次三中全会,有 5 次议题直接是与深化改革相关,2 次则和农村改革与发展相关。 而尤为引人注目的,则是 4 次关系整个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进程的全会,它们分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十二届三中全会、十四届三中全会和十六届三中全会。它们都具有纲领性意义和时代性色彩,分别标志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四个阶段,即改革的启动阶段、改革的展开阶段、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的阶段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阶段。 最常被提及的三中全会,是 1978 年 12 月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这次会议,揭开了改革开放“新革命”的序幕,成为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始。 具体来说,这次全会实现了思想路线和重大历史的拨乱反正,恢复了党的民主集中制的传统,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新决策,启动了农村改革的新进程。这些具有重大意义的转变,标志着一个伟大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