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中国刘秀祥人物先进事迹 感动中国刘秀祥事迹 1 在望谟县的这三年,刘秀祥常常去各个村里开会、家访,一遍又一遍地给家长和孩子们做思想工作,鼓舞他们让孩子学习。 三年,刘秀祥跑遍了每一个村子,跑坏了几辆摩托车,在这样的努力下,当地的风气逐渐被改变,家长们非常赞成让孩子努力学习,而孩子们的成绩也一步步高升,望谟县的干部说:“刘秀祥把自己的故事传递给人们,让无数人感到励志,因为这是活生生存在的例子,不是虚假的。” 三年的时间一下子就到了,可是刘秀祥知道自己走不了,望谟县还需要他,学生们还需要他,深思之后,刘秀祥没有离开,而是留了下来。 渐渐的,刘秀祥的名声传了出来,很多人都找他去做演讲,对于这样的要求,刘秀祥从不拒绝,但也不要钱,他说要自己去演讲可以,必须资助我们这边的两个孩子上学。 8 年过去了,刘秀祥帮助的学生达到了 1900 人,这些孩子都一一上了大学,走出贫困山区。2024 年,刘秀祥被调任为望谟县实验高中副校长,他开始帮助更多的学生。 刘秀祥就像蒲公英的种子,洒在望谟县的大地上,给这片土地带来无尽的生机。 感动中国刘秀祥事迹 2 刘秀祥是贵州省望谟县高级实验中学的副校长,但他更为人熟知的一个身份,则是 12 年前“千里背母上大学”的主人公。 1986 年 3 月,刘秀祥出生于望谟县弄林村,幼年时父亲因病去世,母亲因难过过度患上了精神疾病,他欢乐无忧的童年就此戛然而止。小学三年级时,哥哥姐姐外出谋生,母亲病情加重,家庭生活的重担全压在了刘秀详稚嫩的双肩上。 刘秀祥的名字是他自己取的,“我是‘秀’字辈,我希望我和母亲能够平平安安,便给自己取名‘秀祥’”。 年纪轻、体格小,种不了地,刘秀祥便将自家的土地转租给他人,租金为每年 500 斤稻谷,加上村里发的救济粮,他和母亲的口粮有了保障。 1995 年,刘秀祥走进学堂,尚且年幼的他笃定:只有读书才能改变命运。 这种信念一直支撑着他,2001 年小学毕业考试,刘秀祥排名全县第三,但由于经济原因未能入读当时望谟县最好的中学,而是免费入读了县城的一所民办学校,并且带着母亲。 初到县城时没钱租房,他用稻草在学校旁的山坡上搭了间棚子,屋前空地上挖个坑,架上铁锅,便是厨房。 初中三年,刘秀祥放学后就去拾荒,周末则四处打零工,这样每周能挣 20 多元,牵强维持母子俩的生活。 初中毕业后,刘秀祥考入了安龙县第一中学,他带着母亲离开望谟,继续求学之路。虽自诩为“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