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于敏事迹及颁奖词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于敏事迹及颁奖词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确定都接触过一些使用较为普遍的颁奖词吧,颁奖词根据获奖者事迹的不同,或明快,或浓重,或平和,或庄严。你所见过的颁奖词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我整理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于敏事迹及颁奖词,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关怀到大家。 【感动中国组委会给予于敏的颁奖词】 离乱中查找一张清静的书桌,未曾向洋已经砺就了锋锷。受命之日,寝担忧席,当年吴钩,申城淬火,十月出塞,大器初成。一句嘱托,许下了一生;一声巨响,惊诧了世界;一个名字,荡涤了人心。他是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他是 89 岁高龄的于敏。 【感动中国人物于敏事迹】 于敏,中国科学院院士,89 岁,核物理学家,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1944年考入北京大学,1951 年以优异成果毕业,进入中科院近代物理商量所,1960 年底,开始参加科学家钱三强组织的氢弹技术理论探究。 对于业界公认的“中国氢弹之父”这一美誉,于敏本人并不情愿承受:“核武器是成千上万人的事业,必需精诚团结,亲热合作,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相比较,他更宠爱“国产土专家”的称谓,因为在中国核物理的几位开创者中,于敏是唯一一位没有留学背景的人。 于敏的低调正是其座右铭“淡泊以明志,清静以致远”的折射。应国家需要,他于上个世纪 60 年月放下即将取得重大胜利的原子核理论商量,从零开始投入氢弹的研制。相比原子弹,氢弹性能更优越,为了粉碎核大国的武力威胁,中国必需要拥有自己的氢弹。 1967 年 6 月 17 日,中国首次空投氢弹爆炸胜利。从突破原子弹到突破氢弹,美国用了 7 年零 3 个月,前苏联用了 6 年零 3 个月,而中国只用了 2 年零 8 个月。核武器的跨越式进展,为新中国的和平建设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胜利的喜悦只能藏在心里,出于保密的需要,哪怕是对最亲近的家人,于敏也不能透露自己是做什么的。30 年隐姓埋名之后,直到 1999 年,于敏才第一次公开露面,被授予“两弹一星元勋”。又过了 16 年,2024 年 1 月 9 日,他第二次公开露面,摘得国家最高科技奖桂冠。 他已经习惯隐匿在鲜花和掌声的背后。“一个人的名字早晚是要消逝的,留取丹心照汗青,能把自己微薄的力量融进强国的事业之中,也就足以了。”这既是他的淡然,更是他的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