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江县教育局关于挖潜创新加强中小学教职工编制管理情况总结一直以来,我县高度重视中小学教职职工编制管理工作,妥善处理控编减编与优先保障的关系,统筹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核定工作,以编制创新管理和挖潜增效助推教师队伍建设和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先将具体情况总结如下。一、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总体情况截至目前,我县中小学教职工核定编制名,其中:高中973名,初中2198名,小学2544名。中学教职工总数为人,其中:高中804人,初中2041人,小学教职工2735人,各中小学无编外聘用情况。二、贯彻落实中小学教职工编制管理的具体举措和成效我县坚持贯彻落实上级文件精神,着力从教育系统自我挖潜、事业编制总量统筹、科学合理核定编制等方面加强,主动研制有关挖潜创新加强中小学教职工编制管理文件,制定小规模学校和寄宿制学校教职工编制的具体核定标准和实施办法,并按程序向中央编办备案审核先行核定编制,促进各项管理工作再上新台阶。(一)严格执行政策,工作部署到位。自中央和省级下发相关文件后,我县第一时间组织召开编办室务会,传达学习省上政策精神,研究部署贯彻落实意见,并向市编委领导进行专题汇报。建立了机构编制、教育和财政部门“一把手”负总责,业务科室协同配合,县、区、镇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实行情况互通、信息共享、问题共商,合力推进教职工编制管理工作有序开展。并结合实际,按照有关要求,下发了相关实施方案,按照“严控总量、盘活存量、优化结构、增减平衡”的要求,充分考虑基层实际情况,严格在下达的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总量内核编调编最大限度提高编制资源使用效益。(二)严把核编标准,编制配备到位。依据编办统一城乡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认真做好核编管理,范围涉及县教育部门的中小学。坚持向乡镇和农村倾斜,将县镇农村中小学教职工基本编制标准统一到城市标准,有效确保教职工编制和学生总量整体配比合理。坚持优化县中小学教职工编制配置,结合实际适当进行调整,全力保障各类学校编制需求,对学生规模较小的村小和教学点,按照生师比与班师比相结合的方式加强编制管理,提高了编制配置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进一步发挥编制对编制结构的补充调节作用,统筹考虑脱产进修、产休假、特殊教育、实验示范教学等因素,适当提高了附加编制配备。统筹处理优先保障与减编控编的关系,坚持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相结合,着力盘活用好现有编制资源,在教职工编制总量内确保每校教学点编制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三)强化动态管理,制度保障到位。坚持“分类进行、严格程序、先撤后建”的原则,积极配合实施教育布局调整和教育布局优化工程,通过整合撤并、新建扩建的方式,确保教育布局和教育编制资源在更大范围、更高层面实现了优化配置。坚持根据各中小学生源、办学规模、教职工结构变化,综合考虑辐射范围、交通状况等情况,同时兼顾规模小、学生少的小学和教学点实际,每学年基数内调整一次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实行教职工编制实名分类管理,将教职工编制核编到人。对高校毕业生就业项目和基层服务项目人员,明确身份,秉持服务期间不占编制的原则,单独分类,实名管理。具体核定教职工编制时,按专任教师编制、教学辅助编制等类别,实行分类核定、有机结合、统一管理。针对中小学教职工编制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主动会统相关机构,组织人员开展专题调研,切实找准了问题,明确了结症,有效优化中小学教育编制管理,推动在教职工编制规范管理、动态管理方面的探索取得更大进步。同时,坚持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在全县教师编制总量内实行专项管理,严禁其他单位以任何形式挪用借用、挤占中小学教职工编制,确保专编专用,确保中小学教职工编制的总体平衡和稳定。(四)开展自查自纠,监督检查到位。坚持根据实际情况,定期安排专业人员,集中利用一段时间,对中小学教职工编制管理开展自查工作,严格按照要求逐一对照检查,确保各项工作规范合理。坚持落实中央和省市关于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核定管理的规定和要求,做到中小学教职工编制专编专用,严禁任何部门和单位以任何理由、任何形式占用或变相占用中小学教职工编制;严禁挤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