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人面对早期项目应该如何估值?项目估值是项目投资中特别关键的环节。有些商业打算书到最终,也没列出他们的打算融资金额,这确定是不合格的。列出的融资金额不管是多还是少,这都是双方可以具体协商的,但是你不能不写,至少也要写一个融资区间。比方说你要 500万到 800 万,释放 5%到 8%的股份。 自己到底值多少钱,对企业来说是一个最基础的事。有些创始人聊到最终就是说不出来他们具体的融资金额,这种状况下,我们就会认为这个团队没有想清楚自己的商业规律。 融资额是项目方在跟投资机构去沟通的时候,投资机构最终肯定要问的一个问题。许多投资人知道融资额之后会表态说,“这个还不错,就是有点贵”,或者说“这个项目估值比较合理,投资机构会尽快跟进”。所以说,在融资过程中,估值是特别重要的。 第一轮融资,估值不妨稍低点 我复盘了一下我们过去两三年投的项目,凡是安全性比较高的,都是过去投的比较廉价的项目。如今算是一个融资的冬天,融资很难,有的企业因为以前烧了许多钱,加之后续融资难度大,所以就很简单倒掉。总的来说,第一轮融资这个阶段,我们觉得比较安全的,整体估值一般在 1500 万以下。 稍低的估值会带来什么样的好处呢? 第一,你的后续融资会很简单。比方第一轮估值是 1500 万,你略微做一点成果,就能用三五千万的估值去融下一轮,下一轮进来的人不会有什么心理障碍。 前些天我跟我们投的一家企业的 CEO 聊下一轮融资节奏的问题。原来,他下一轮的融资是要根据两个亿的估值去融的。他们很兴奋,觉得按两个亿的估值,可以融到一笔比较大的钱。但其实不然,这个数字对项目方(〔创业〕者)来讲,是个特别大的压力。我讲一个真实案例,我们投的一个项目,是一家知名机构接的 A 轮。我们投的时候比较廉价,估值不到两千万。后来者是按 1 个亿的估值投进来的,投后估值 2 个亿,投了 2000 万。这个项目,从开始接触这家知名机构,到全部的法律条款的最终交割,整整用了五个月的时间。这是一个特别漫长的过程,到最终那一个月的时候,项目方接近崩溃,因为他的账上已经没有钱了。起初,他认为出资应当很快啊,你大机构两三个月还搞不定吗?不幸的是,的确搞不定。 只要项目融资额在 1000 万以上,或者 1500 万以上,第一,下决策就很难;第二,这个阶段一般都是大机构,大机构的流程会特别漫长,因为他内部要层层过会。而且,通常状况下,大机构的法务又是外包的,外包的法律公司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