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性极限 代号:σe;单位:MPa(或 N/mm2) 简介:指金属材料 受外力〔拉力〕到某一限度时,假设除去外力,其变形〔伸长〕即消逝而恢复原状,弹性极限即指金属材料抵抗这一限度的外力的能力,假如继续使用拉力扩大,就会使这个物体产生塑性变形,直至断裂〔拿圆棒拉伸试样来说,随着拉力增加,圆棒样产生弹性变形;拉力超过弹性极限,圆棒样开始发生颈缩现象;拉力继续增加直至抗拉极限,圆棒样断裂〕。 材料做拉伸试验 时,应力与应变将呈现一函数关系,而当应力到达某一值,材料将不会自行恢复原状,此一应力值,称为弹性限度 。假设材料塑承受的应力小于弹性限度,那么可以自行恢复原状 弹性极限 在应力除遗留任何永久变形的条件下,材料能承受的最大应力,用公斤/厘米 2[帕]表示 注:在实际测量应变时,往往采纳小负荷而不用零负荷作为最终或最初的参考负荷。屈服强度科技名词定义中文名称:屈服强度 英文名称:yield strength 定义:材料开始产生宏观塑性变形时的应力。 所属学科:电力〔一级学科〕;热工自动化、电厂化学与金属〔二级学科〕 本内容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 目录一、概要 二、屈服强度标准 三、影响屈服强度的因素 四、屈服强度的工程意义编辑本段一、概要 材料拉伸的应力-应变曲线yield strength 又称为屈服极限 ,是材料 屈服的临界应力值。 〔1〕对于屈服现象明显的材料,屈服强度就是屈服点 的应力 〔屈服值 〕;〔2〕对于屈服现象不明显的材料,与应力-应变的直线关系的极限偏差 到达规定值〔通常为 0.2%的永久形变〕时的应力。通常用作固体材料力学机械性质的评价指标,是材料的实际使用极限。因为在应力超过材料屈服极限后产生颈缩 ,应变 增大,使材料破坏,不能正常使用。 当应力超过弹性极限 后,进入屈服 阶段后,变形 增加较快,此时除了产生弹性变形 外,还产生局部塑性变形 。当应力到达 B 点后,塑性应变急剧增加,应力应变出现微小波动,这种现象称为屈服。这一阶段的最大、最小应力分别称为上屈服点和下屈服点。由于下屈服点的数值较为稳定,因此以它作为材料抗力的指标,称为屈服点或屈服强度(ReL 或 Rp0.2)。 有些钢材 (如高碳钢 )无明显的屈服现象,通常以发生微量的塑性 变形(0.2%)时的应力作为该钢材的屈服强度,称为条件屈服强度〔yield strength〕。 首先解释一下材料受力变形。材料的变形分为弹性变形〔外力撤销后可以恢复原来形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