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人口犯罪原因分析及防范对策流动人口的急剧增加是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化,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客观反映,这也是改革开放和经济进展的必定。自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社会产业结构的大变革,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本着“淘金”的目的离开农村流入城市和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呈北上南下的流动人口潮。二十多年的实践表明,大量的流动人口对我国经济的高速进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不容否认,流动人口的出现也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治安问题。可以这样说,流动人口犯罪业已构成了对城市社会治安的主要威胁,因而讨论流动人口犯罪的预防和治理对策显得十分必要,而且相当紧迫。对流动人口犯罪的预防与治理对策讨论成了时代给予我们的一个重大课题,是一项长期、艰巨、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我们只有深化分析流动人口犯罪原因,掌握流动人口犯罪特点,才能制定出切实有效的预防与治理流动人口犯罪的对策,使流动人口的负效应得到有效控制、积极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一、流动人口犯罪的特点流动人口的流动势态和特征,决定了流动人口犯罪主体构成的复杂性和从单人作案向团伙作案转化的特点,而且流动人口犯罪的犯罪动机、作案地点、作案手段、侵害客体都具有一定的特点。(一)构成流动人口犯罪主体的身份复杂。一是刑满和劳改劳教释放人员;二是劳改劳教外逃、以及负案在逃人员;三是被单位除名或停薪留职的人员;四是社会闲散无业人员,其中有些曾多次被公安机关处理过;五是农村外出务工农民。并且从单人作案向团伙作案转化,往往以地缘或亲缘为纽带结成团伙实施犯罪,是流动人口犯罪的进展趋势,其成员结构有二种:一是全部由流动人口组合而成;二是由流动人口和常住人口中的一些不法分子混合而成。(二)犯罪地点的独特性。流动人口犯罪地点具有相对的独特性,多以旅社、出租民房作为其实施犯罪的藏身地、落脚点,而且在作案后利用发达的交通条件逃窜并同时又实施犯罪的趋势明显。 (三)作案手段单一。尽管流动人口犯罪多以钱、财、物为主,但由于其自身素养的限制,流动人口犯罪的作案手段相对直接、单一,盗窃、抢劫、诈骗这三类案件比重较大,而且大案发生率呈上升趋势。(四)作案手段的隐蔽性和多样性。在流动人口犯罪案件中,犯罪人的作案手段具有隐蔽性、多样性的特征,一是流动人口犯罪分子善于伪装和“包装”自己,力图谋求各种形式的自我掩护,如披着“个体户”、“推销员”的外衣,进行各种犯罪。二是找到“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