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大决战电视剧个人体会看历史剧《大决战》个人感悟(一) 毛泽东为实现用 5 年左右时间打败蒋介石的战略目标,指挥刘邓、陈粟、陈谢 3 路大军经略中原,强调指出:“中国历史告诉我们,谁想统一中国,谁就要控制中原。今日中原逐鹿,就看鹿死谁手了。”这就有了三大战役中的淮海战役。 在淮海的战场上,民工的支前是战役中最动人心弦的一幕。在战役期间,江苏、山东、安徽、河南等地的人民用极大的物力、人力支援了战争。这四省共出动民工 543 万人,其中随军常备民工 22万人,二线民工 130 万人,后方临时民工 391 万人;担架万副,大小车辆 88 万辆,挑子万副,牲畜万头,船只 8539 艘;筹集粮食亿斤,运送到前线的粮食亿斤。人民提出的口号是“倾家荡产,支援前线,忍受一切艰难,克服一切困苦,争取战役的胜利。”淮海战役的意义重大,沉重打击了国民党的士气,严重动摇了国民党上下的独裁梦想。 同时,我军的力量大增,士气高涨,大大增强了解放全中国的信心。此次战役的胜利结束,标识着国民党在长江以北统治的瓦解。为渡江战役的胜利展开打好了基础。淮海战役中全民皆兵,最后取得了空前的胜利。让我们体会到坚实的基础,是迈向成功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就像大厦无地基就不能竖立在地面上一样,根基的稳固也是事业成功的保障。看历史剧《大决战》个人感悟(二)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周年,同时也是解放战争(三大战役)胜利**周年。关于三大战役的记录,我认为最为经典的当属 1991 年拍摄的《大决战》系列,我用了一周的时间陆续重温了一遍。《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其中我认为最震撼的要属《淮海战役》。 60 万对 80 万,延伸来说,为什么人民解放军能够战胜装备精良、人数众多的国民党军队?以前只在历史书中划过知识点——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但具体来说,决定解放战争胜利的有很多,我认为关键一点在于中国共产党领导并进行了彻底的土地革命,土地革命在主观上得到了宽阔农民的用户,得到了农民的认可和支持;客观上使得原本束缚在土地上的生产力得以释放出来。这样就是数以万计的农民在主、客观条件同时满足的情况下,能够奔赴前线,支援解放军在宽阔的华中平原上“中原逐鹿”。 陈毅讲: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子推出来的。一方面土地改革深化人心,得到了群众的支持和认可,进而在进行军事动员和队伍补充扩编时,每家每户同意让自家的“壮小伙”应征入伍;另一方面,土地革命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