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论持久战解析

论持久战解析_第1页
1/3
论持久战解析_第2页
2/3
论持久战解析_第3页
3/3
一、《论持久战》的历史背景和形成过程(一)《论持久战》的历史背景1938 年 5 月,抗日战争进入全面抗战的第十个月。在军事层面上,一方面日军进攻势头凶狠,北平、天津、上海、南京相继陷落,淞沪会战失败,徐州会战失败,武汉危险;另一方面八路军 115 师在平型关取得了抗战以来的首场胜利,八路军 129 师夜袭阳明堡战果辉煌,国民党军队取得台儿庄大捷。在政治层面上,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国际反法西斯同盟也呈呼之欲出之势。然而在思想层面上,却是各种观点林立,不但国内没有形成对抗战的统一认识,国际社会亦在对中国抗战等待观望。在国内,主要有“亡国论”和“速胜论”两大论调。“亡国论”过低地看轻了中国人民的抗日决心和抗战力量,特别是地域宽阔、人口众多和正义战争的性质优势,也没有看到日本地域狭小、后劲乏力,特别是非正义战争的性质劣势,以及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形成趋势,只是通过局部的、眼前的和静态的简单推断,散布“亡国论”论调。“速胜论”者则忽视了日本发动战争的顽固性,忽视了日本是一个很强的战争机器,片面幻想通过英美的援助,依靠政府军队与日本军队的决战迅速取得胜利。不论是“亡国论”还是“速胜论”,在各党派、各阶层,在国内、国际,都有提倡者、附和者,导致一时间国人思想大乱,行动分散,严重影响了战斗力的集中,严重影响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巩固进展、严重影响了抗日力量的凝聚和战斗力的提高。十个月的抗战实践表明,“亡国论”和“速胜论”都是站不住脚的。日本叫嚣三个月占领中国的美梦没有得逞,中国不会亡;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抗战也不可能速胜。在这种形势下,迫切需要一种正确理论的支撑,统一全民族的思想,既能从宏观大局预测抗战的进展态势,又能从微观措施上进行有效抗战;既能驳斥“亡国论”和“速胜论”的谬误之处,又能分析推断战争进展的必定趋势和争取抗战胜利的途径办法,增强全民族的抗战信心和能力。(二)《论持久战》的形成过程自 1931 年日本侵略中国东三省以来,毛泽东就一直密切关注局势的变化,讨论中日两国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的力量对比,提出了一系列抗日主张和办法。早在 1935 年,毛泽东就发表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最早提出了日本的侵略决不限于东北,必将侵略全中国;最早提出了持久战思想;最早提出了抗日必须坚持民族统一战线。1936 年7 月毛泽东同美国记者斯诺的谈话中“就已经一般地估量了中日战争的形势,...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论持久战解析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