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樟柯电影声音的“真实性”表达手法现实主义电影最早产生于意大利,以展现现实社会生活、批判社会不良现象为标志。其具体拍摄手法是采纳自然光,运用简单电影语言,还原最本真的世界。现实主义电影要求纪录片的真实准确性,展示人们的真实生活,表现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创作者往往比较关注社会问题,并借助影片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化剖析。新现实主义导演的影片有一些共同之处——对现实生活做历史的具体处理,对当时生活条件进行尖锐的批判,对百姓的苦难表示真诚的同情。现实主义电影语言精练严谨,既拒绝粉饰、浮夸的程式,也摒弃好莱坞陈腐的商业模式。影片通常采纳自然实景,主要角色常常由非职业演员扮演,影片往往取材于真实事件。本文分析贾樟柯现实主义风格电影作品《天注定》中声音的纪实性特点,阐述其电影声音的“真实性”以及客观重现与主观选择之间的关系,剖析电影声音三要素——语言、音乐、音响的听感特点,探寻叙事和情绪表达功能、声画对位的手法,对纪实性声音设计理念服務现实主义电影的具体表现手法进行讨论,为现实主义电影声音提供创作思路。一、贾樟柯与现实主义电影概述(一)贾樟柯的现实主义风格贾樟柯导演的影片风格形成虽然源于综合性因素,但是就影片本身而言,部分特征比较契合上述现实主义电影的特点。他个人不喜爱被给予“第六代导演”的符号,因为把人按代分类是狭隘的。他是中国现实主义电影的领军人物,从《站台》《小武》到《天注定》,他的电影喜爱从社会现实问题着手,以点到面,通过卑微的小人物所面临的现实问题以及小人物对待生存和活着的态度和行动,反映当今中国社会的“阴暗面”,但是贾樟柯导演本人并不认为他的电影宣传负能量,他只是如实反映现实,他喜爱具有个人特色,把镜头对准小人物、县城、农村等,并平等地、不带道德评判、不带主观色彩地记录人的不确定性,其拍摄手法和表现手法借鉴了纪录片。贾樟柯着眼于“真实”,他曾经在采访中说过:“我对文艺的期待,就是把我们目击的真实说出来。同时,用一种真实的方式说出来。没有一种方式能够比电影更真实,可是,在三十年来的中国电影中,真实仍然极度匮乏。”从这段话中,人们可以看出导演对于通过电影表达内容的迫切冲动。关于《天注定》这部电影,贾樟柯曾说:“我不喜爱戏剧性,在我的理解里面戏剧性是小概率事件,我喜爱日常生活。”虽然影片描述的是少数人,但他们是日常生活另一种可能性的折射。《天注定》中,四个少数人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