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给上中文本科的朋友邰地并开创祭礼的历史,并通过生而无灾、弃而不死等细节,塑造了一个半人半神的周民族始祖的形象。 周民族曾经经历过五次大规模的迁徙,其中最重要的一次是古公亶父率领周人从豳地迁居岐山下的周原,这段历史记载在周民族史诗《 》一篇中。 《诗经 大雅》《 》一篇记载了姜嫄“履帝武敏”而受孕及生子之后三弃三收的神话传说,反映了当时周人对生育现象的认识水平。 周民族史诗《公刘》一首每章都以“ ” 作为首句,表达了周人对公刘的爱戴赞美之情。 《七月》是一首最典型的农业生活诗,它属于十五国风中的 ,大约是西周初期该地还未被猃狁侵占时的作品。 “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为床下”,这是《诗经》《 》一篇中的句子,诗中用蟋蟀的迁移来表示气温的下降和季节的变化,生动地传达出农业生活的气息。 《诗经 小雅》中的《 》 是一首著名的燕飨诗,诗开篇就以“呦呦鹿鸣,食野之苹”起兴,借助自然物象为全诗奠定了一种和谐融洽、欢快热烈的基调。 《诗经 小雅》中的著名燕飨诗《 》 中的“既曰醉止,载号载呶。乱我笾豆,屡舞僛僛”,惟妙惟肖地刻画了一群骄奢淫逸、丑态百出的醉鬼形象。 《诗经 小雅》中的《 》一首,叙写了周宣王时大臣尹吉甫北伐猃狁,最终获胜的事迹,诗中充满了主体民族的自豪感。 《诗经 大雅》中的《 》一首记载了召公虎奉宣王命平定淮夷,开拓南疆的功绩。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这是《诗经 小雅》《 》 一首中的句子,表达了久戍不归的士卒对故乡的怀恋、对自身遭际的哀伤。 《秦风 无衣》是《诗经》中最能体现同仇敌忾、抵御外侮的战斗精神的诗篇,诗曰:“岂曰无衣?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 。 “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是《诗经 王风》《 》一诗中的句子,这几句描绘出一幅典型的黄昏时分农家生活的图景。 “王事靡盬,不能蓺稷黍,父母何尝?悠悠苍天,曷其有所。”这是《诗经 唐风》 《 》中的句子,这首诗表现了服役者对造成农田荒芜、父母生活没有保障的繁重徭役的怨恨。 《诗经 大雅 烝民》是一首杰出的政治颂美诗,诗篇赞美了王室重臣 的赫赫功绩,塑造了一个德行完美、勤于王事的政治家的形象。 我们常用的成语“不可救药”出自《诗经 大雅》中的《 》一首,这首诗相传是老臣凡伯为了劝诫周厉王而作的。成语“耳提面命”则出自《诗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