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景点导游词 青海景点导游词 作为一名乐于助人的导游,时常需要编写导游词,导游词不是以一代百、千篇一律的,它必需是从实际出发,因人、因时而异,有针对性的。那么一遍条理清楚的导游词应当怎么写呢?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青海景点导游词,希望对大家有所关怀。 青海景点导游词 1 在历史上,北禅寺有过许多的名称。明代以前山上有“神祠”,故有“土楼神祠”之称。到了明代因明成祖赐名为“永兴寺”才有了寺的名称,距今已有 580 年的历史。因楼层迭起,层次分明,似乎一座土楼,故有“土楼山”之称。北魏旅行家郦道元跋涉到西宁,登临土楼山,他的《水经注》中写道:“湟水东流,经土楼南,上有土楼,北依山原。峰高三百余尺,有若削成。”土楼有道教庵观,故有“土楼观”之称。北山像一只奋翼欲飞的雏凤,而土楼山又似一只雏凤的翅翼,从今又多添了一个雅号叫“凤翼山”。 虽然名称许多,但北山寺是人们最习惯的叫法。其山中寺观是西宁地区的一大名胜古迹。由于它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以及独具一格的风貌,成了人们游览的场所。在北魏时期《水经注》记载了北山寺,北魏时青海形势图中也标明北山寺的位置在西平亭(今西宁城),可见北山寺知名度是相当高的。 土楼山和山中神祠最早在北凉(397 或 401-439)时的十三州志中就有记载。 魏明帝五年,佛教盛行于鄯州(今西宁),有信徒作龛于土楼山断岩之间、藻井绘画、雕墙故壁、建筑寺阁栈道,信徒登山朝拜,盛行一时。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 魏明帝五年前后,后凉吕光占据武威、河西走廊,丝绸北路不通,一些僧人由兰州到乐都、西宁经北川、达坂山到张掖,前往印度,从今佛教盛行于河湟地区。 明代,曾有印籍僧人主持山寺,永乐年间,寺僧桑儿加朵应诏入京,明成祖朱棣亲敕“永兴寺”之名,清代以后,古洞殿宇多毁于兵火。 道教进入土楼山是清代末年的事。 新中国成立后,土楼山旧貌逐有改善,五十年月曾辟为北山公园,1983 年起,西宁市政府将土楼山的殿宇亭洞划归道家使用并定名为“土楼观”。但群众相沿成习,仍称之为北禅寺。如今北山寺山下已修渠引水,植树造林,成为新兴的旅游胜地。 青海景点导游词 2 塔尔寺始建于公元 1379 年,距今已有 600 多年的历史,占地面积 600 余亩,寺院建筑分布于莲花山的一沟两面坡上,殿宇高低错落,交相辉映,气概壮观。位于寺中心的大金瓦殿,绿墙金瓦,灿烂辉煌,是该寺的主建筑,它与小金瓦殿(护法神殿),大经堂,弥勒殿,释迦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