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大《刑法学专题研究》网考试题及答案一、判断题1.1999 年 2 月,甲因犯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罪被判处有期徒刑 3 年,1 月又因分裂国家罪被判刑,甲构成累犯.( )√2。按照现代刑法的个人责任原则,一种人只能对自己的危害行为所导致的危害成果负刑事责任。( )√3。被宣布缓刑的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内,遵守有关缓刑的规定,只要没有再犯新罪的,缓刑考验期满,原判刑罚就不再执行。( )√4.丙发现李四掌管大量公款,即和其筹划挪用一定款项赌博,李四欣然应允,就“借用"公款 50 万元给丙,丙属于单纯使用公款,不构成挪用公款罪共犯。×5.并不是所有的犯罪均有犯罪对象。( )√6.不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及时实行了客观上危害社会的行为,也不能成为犯罪主体。√7.不作为是指消极地不实行刑法规定实行的行为,是人的消极行为。( )√8。仓库保管员丁在一群盗贼正要把货物往外搬运时,拿起斧头逼着将货物夺回,该情形属于排除犯罪的事由,不以犯罪处理.√9.成立故意犯罪,不规定行为人认识到自己行为的违法性。( )√10。单位犯罪必须在单位意志支配下由单位内部组员实行,因此单位犯罪都是故意犯罪。( )×11.动物被饲主唆使侵害他人的,其侵害属于不法侵害;但动物对人的自发侵害,不是不法侵害.( )√12.对单位犯罪的惩罚,我国刑法规定的是双罚制。( )×13。对有期徒刑、拘役附加判处剥夺政治权利的,剥夺政治权利的期限从判决之日起算。( )×14。对于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可以合用缓刑。( )×15.对于运用暴力、胁迫等手段,故意强迫他人自杀的,应以故意杀人罪论处。√16。法定刑有数个量刑幅度,从轻情节是指在法定量刑幅度的下一种量刑幅度内判处刑罚.( )×17.犯罪的时间、地点和措施属于犯罪客观方面的选择要件,因此它们对犯罪构成不具有决定性作用。( )×18.犯罪对象决定犯罪的性质.( )×19.犯罪概念回答“什么是犯罪"的问题,犯罪构成回答“犯罪怎样才能成立"的问题。√20.犯罪构成是一系列主客观要件的有机统一,是刑法所规定的,具有法定性。√21.犯罪目的和犯罪动机都不是犯罪构成的所必备的主观要件,它们不影响定罪,只影响量刑。( )×22。犯罪是人的主客观相统一的行为,它包括犯罪的主观方面和犯罪的客观方面两个要件。( )×23.犯罪未遂中的“犯罪未得逞”是指犯罪成果没有发生。( )×24.犯罪中止规定行为人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成果的发生,也就意味着假如发生了任何危害成果,都不成立犯罪中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