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1教学目的: 1、学习和积累一些文言常用词语和句式.能够归纳出“是、疾、止、见、过”五个词语的义项;了解两个句式:“无乃……与”“何以……为"。 2、了解孔子反对国君进行武力征伐,主张礼治,即以德服人的观点和加强教化的政治主张.3、学习孔子以理服人的辩驳艺术。教学重点:掌握文言常用词语和句式; 教学难点:理解孔子的政治主张及其辩驳艺术。 教学方法:综合运用诵读法,问答式教学法,自读法和讨论法教具准备:课堂教学辅助课件 课时安排:2 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点: 积累文言实词、掌握文言句式、熟读课文教学内容和过程:一、导入新课“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些耳熟能详的句子,同学们还记得是出自哪一部作品吗?(《论语》)今日我们要学习的同样是出自《论语》中的一篇文章——《季氏将伐颛臾》(板书文题)。二、引导学生回顾孔子及《论语》.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思想以“仁”为核心崇礼反法,提倡仁义忠恕,以德治国.教育上,开创私学,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论语》是记录春秋时期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所以它是语录体,凡 20 篇,为儒家思想的经典著作。北宋时,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编在一起,称为“《四书》”。三、简介背景《季氏将伐颛臾》记载了孔子和弟子冉有、季路的一场对话,这场对话究竟是在怎样的背景下进行的?孔子时代的鲁国,政治上处于动荡变革之中,当时,鲁桓公的后代季孙、孟孙、叔孙三大家族逐渐强大,鲁国公室日趋衰败.三大家族共同把持鲁国朝政,其中,季孙氏势力最大,他要讨伐颛臾的原因有二:其一氏贪其土地,其二是担心颛臾对己不利。当时冉有、季路都在季氏门下,且都参加了出征前的筹划.也就是在这时候,二人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孔子,由此引出了孔子和两位弟子的对话.四、老师范读,感知大意.五、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让学生自己疏通文意。1、老师板书自读要求:① 扫清语音和句读障碍。 ②辩析句式,注意语气。 ③积累“是、疾、见、过、止”和“无乃……与”“何以……为"。2、学生自读、讨论、提出问题,老师随问随答。3、老师精讲,点拔,集中解疑。句读:是社稷之臣也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实词:季路见于孔子 无乃尔是过与 陈力就列,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