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结构抗震分析》读书报告学院:空间结构讨论中心班级:2024 级姓名:董晓龙学号:2024022215 工程结构抗震分析学习心得在我们的生活中存在着各种灾害威胁,破坏性地震就是其中之一。由于它发生次数少,所以大多数人对此放松了警惕,疏于对地震的防范。但是强烈的地震一旦发生,就会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巨额的经济损失.因此,我们在日程生活中就应对地震有所防备,普及居民和群众关于防范地震的知识,以至于在地震发生时不会手忙脚乱,同时做好房屋建筑的抗震设计,做到“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最基本要求,从而减少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这就要求我们在结构设计中做好对工程结构抗震的分析。通过一年《工程结构抗震分析》这门课程的学习,我们逐渐认识这门课程的重要性及地震发生时对居民生活及其心理的影响.下面是学习中的一些心得及体会.抗震结构分析的进展过程.结构抗震分析理论的进展大致分为静力,反应谱和动力阶段,在动力阶段又可分为弹性和弹塑性(或非线性)阶段.从 1900 年日本学者提出震度法概念,将地震简化成静力到我国在 1989 年抗震法律规范中提出两阶段设计要求,第一阶段为设计阶段以反应谱方法作为设计地震作用的计算方法;第二阶段是设计校核阶段,要求用弹塑性时程分析方法进行验算.要求层间位移小于倒塌极限,要求进行第二阶段验算的只限于少数建筑结构。工程结构抗震分析已经经历近百年的进展,有关地震分析也逐渐完善,但是还有待进一步进展。在我们学习中我们认识到地震的分析方法有一下几种:静力分析法,反应谱分析法,时程分析法,静力弹塑性分析法等。抗震设计的基本流程如下图 1。基于性能抗震设计理论的基本内容为:根据建筑物的重要性和用途,首先确定结构预期的性能目标,再根据不同的性能目标提出不同的抗震设防标准,然后按相应的设防目标进行结构设计,并辅以相应的抗震构造措施,使所设计的建筑在未来地震中具备预期的功能。基于性能抗震思想为我国地震工程的进展和抗震设计法律规范的修订与完善,提出了新的方向和更高的要求,必将成为我国抗震设计的进展趋势。学习工程结构抗震分析要有相应的结构动力学基础,在动力学的学习中我们应该掌握多自由度体系的振动方程的知识,结构动力学要求较熟练掌握已学过的力学知识.其次,要求较好地掌握已学的数学知识。结构动力学基础的学习有一下几个方面:1,多自由度体系的震动方程;2,多自由度体系的自由振动;3,多自由度体系受迫振动的时域分析法;4,多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