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明、朱兰和克劳士比的质量管理理论及比较约瑟夫•朱兰是世界著名的质量管理专家,与戴明齐名,是举世公认的现代质量管理领军人物之一.朱兰的主要贡献是提出了质量的“适用性”理念,将人性尺度纳入质量范畴,以“大质量"促使质量管理从最初的统计方法向经营管理方向得以拓展,建立了质量管理的螺旋型提高模式。朱兰第一个把帕累托分布引入质量管理,提出了“二八法则"并予以广泛应用。他的“质量计划、质量控制和质量改进”三部曲,为企业的质量管理提出了一套完整的方法论。 菲利浦•克劳士比是另一位质量管理名师,他用医生的眼光,制造的“零缺陷”概念,深刻地冲击着管理哲学的传统理念,不但给予了质量管理更为宏观的视野,而且改变了质量管理的思维角度,试图在有限理性和完美意识之间建立起一种新的均衡.戴明、朱兰、克劳士比三人,共同开创了质量管理的新时代.一、 戴明的质量管理理论 戴明(Deming)博士于 1900 年 10 月 4 日生于美国爱荷华州(Sioux City, IA), 戴明父亲经营农场但收入不多,少时的 Deming 家算是贫穷,因此他在少年时代可说是一直在打工,有时候在外面点亮街灯、除雪,赚起每天一块两毛的工资或在饭店内打杂、洗床每小时工资美金两毛伍等以补家计. 戴明颇负正义感,曾经参加墨西哥边境一个小战争的志愿兵且已搭车赶赴战场,但是后来被发现只有十四岁,因不符规定才被遣返.幸亏是这样,否则若在战场牺牲,世界上就少了一位伟大的质量管理大师了。戴明博士不但有正义感且深具爱心,在日本指导期间因愤慨一位未善待精神病患的医院院长,而利用他对当时驻日美军的影响力而将此人解聘. 戴明博士于 1921 年从怀俄明大学(Univ.of Wyoming)毕业后继续前往科罗拉多大学进修,并于 1925 年修得数学与物理硕士,最后于 1928 年取得耶鲁大学的物理博士学位。戴明博士在学期间曾经于芝加哥的西电公司霍桑工厂工作时得知当时在贝尔讨论所的 W.A.休哈特博士,并于 1927 年见面后就成为亦师亦友的莫逆之交。 戴明博士毕业后婉拒西电公司的工作机会而应聘到华盛顿的美国农业部的固氮讨论所工作。他也曾经利用一年的休假到伦敦大学与 R。A.Fisher 做有关统计方面的讨论. 戴明博士 1950 年应聘去日本讲学,并将其酬劳捐出,而后几乎每年都赴日继续指导,奠定了日本企业界良好的质量管理基础.1、戴明博士的贡献划分的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对美国初期 SQC 推行的贡献戴明博士在美国政府服务期间,为了国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