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管理规定为进一步法律规范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减缓耐药菌株的产生和扩散,避开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改善抗菌药物使用的混乱状况,合理降低病人抗菌药物应用比例,减轻病人药品费用负担,特制定本规定。一、临床应用抗菌药物原则1、及早确立感染性疾病的病原诊断,并做药敏试验。根据病原菌和药敏结果选用抗菌药物。2、熟悉选用药物的适应证、抗菌活性、药动学和不良反应、对无病原学诊断或药敏试验结果,又确系病情需要应用抗菌药物者,可根据临床表现初步诊断感染微生物种类先进行经验治疗,选用药物时要熟悉抗菌活性、药动学、药效学、不良反应,结合药源、价格等因素选用。住院病人用药前必须即时进行相关标本的送检,进一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3、根据患者的生理、病理、免疫等状态选用抗菌药物(1)新生儿酶系、肝、肾功能不完善,在药物选择、剂量计算、给药间隔时间确定时要予以考虑。(2)老年人选用抗菌药物要考虑其血清蛋白减少和肝肾功能减退的特点.(3)妊娠期妇女的肝脏和胎儿听力易受药物损伤,要注意避开选用抗菌药物.(4)患者既往药物反应史、重要脏器的功能和有无免疫功能低下,也是选用抗菌药物的重要参考因素。4、严格掌握用药适应证(1)已确定为病毒感染和发热原因不明者,除有并发细菌感染或病情危险外,不宜轻易选用抗菌药物。(2)尽可能避开无针对性使用广谱抗菌药物,以防引起宿主菌群失调和耐药菌株的产生(3)为减少耐药菌产生或变态反应,避开皮肤和黏膜等局部应用抗菌药物.需要局部用药时宜选用主要供局部应用的抗菌药物.(4)严格掌握抗菌药物的预防性使用:风湿热、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白喉、腹腔污染性的手术或清洁手术显露时间长、组织损伤严重、术中低血压、植入异物、营养不良和免疫功能低下及疑受细菌污染的手术可预防性选用抗菌药物。(5)尽量减少抗菌药物的联合用药,使用时必须掌握联合用药指征。(6)最大限度地减少药物的毒副作用,尽可能避开使用(肾、肝、神经、血管系统等)毒性药物,确保抗菌药物使用的安全性。5、选择适当的给药方案、剂量和疗程:各种给药途径均有其优缺点及应用指征,通常将每日量分次平均给予,一般按 6—12 小时给药一次,半衰期较长的可每日给药一次.抗菌药物一般宜继续应用至体温正常、症状消退后 72—96 小时,严重感染和特别感染除外.必须注意配伍禁忌,静脉用药时注意抗菌药物之间,抗菌药物与激素、维生素及血管活性等药物之间的配伍禁忌和相互作用,避开抗菌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