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及其落实措施效果研究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化改革与落实,义务教育阶段的相关教学政策逐步开展和完善。近几年,在“双减”政策的推行之下,小学教育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各个学校通过对“双减”教学目的与教育意义的学习与领悟,积极开展相关的落实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改革成效。但是,“双减”是一项长期发展的教学政策,无论是学校还是教师都应当在政策落实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积极解决问题,进而积累充足的教学经验,提高小学教学的整体水平。关键词:“双减”政策;落实措施;效果研究;实践策略前言:“双减”政策是新时代发展素质教育的重要通道,在当代经济和生活水平不断增长的社会背景下,如何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建设社会主义新篇章的新一代国家栋梁,是小学阶段的教学工作中应当充分探讨和研究的课题。当前,学生的学习压力大,教学任务重,过多的课外学习辅导班打乱了原本正常的教学节奏,不利于学生兴趣爱好的培养和综合素养的塑造,这也正是“双减”政策推行的必然趋势。因此,加强“双减”政策的落实,提升“增质减负”教学实效,任重而道远,需要不断创新和探索教学模式,才能真正达到素质教育的目标。一、现阶段小学落实“双减”政策的具体措施“双减”政策主要是针对小学和初中在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学工作。“双减”可以通俗地理解为:其一,减轻学生的校内作业;其二,减轻校外辅导的负担,从而帮助学生真正减轻学习压力,让学生有机会接触到多元化的学习知识,拓宽学生的眼界,实现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以下对现阶段小学教学中具体的“双减”实施措施进行总结。(一)减少课后作业量为了贯彻落实“双减”政策,提升小学整体的素质教育水平,学校教研小组首先提出了要严格控制学生的课后作业总量,切实履行“减负”政策相关条例。在具体的作业减量工作推进过程中,各学科教师对于政策的意识与执行存在偏差,有的教师理解为彻底不留任何作业,在执行一段时间之后,发现部分学生跟不上学习进度,为教师的教学工作带来了较大的困难,同时学生也因为学习成绩不理想而造成了一定的心理负担。还有的教师理解为布置少量的作业,但作业形式依然局限于传统的背、写模式,没有真正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