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 年 MBA 联考语文与逻辑试题 考生注意:答案必须答在机读答题卡与答题纸上,答在试题纸上无效。语文与逻辑共用一张机读答题卡。语文 1-3 题答在机读答题卡上,其他各题答在答题纸上。逻辑题编号从第 11 题开始,所有答在机读答题卡上。 第一部分语文 一、阅读理解(25 分) (一)现代文阅读(20 分) 阅读下面一段现代文,然后回答问题。 ①假如有人问:治学有无诀窍?那么我想,勤和恒就是最基本的诀窍。勤能补拙,业精于勤,这是中国的古话。事实证明,一种人的任何一点成就,都是从勤学、勤思、勤问中得来的。当然,勤和恒是不可分的,勤字中间就包含了恒的意思。譬如我们劝人多读书,决不是但愿他读一本书,读一天书,而是但愿他每天读,持之以恒,养成读书的习惯。治学,要有“衣带渐宽终不悔”、“众里寻他千百度”的精神,有了这种精神,才能从博到约,由浅入深。 ②博和专,是一对矛盾。我不反对“学贵专精,不尚驳杂”的道理,但我同步也深信,在今天这样一种科学昌明、世事日繁的社会里,要专攻一业,不及其他,恐怕也难于攻克这一业。在科学的领域里,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起就出现了大量的所谓边缘学科,文学艺术就更不必说了。看来,“杂家”这个词已经不该有贬义了。文学是人学,而人,是生活在这瞬息万变的社会中的,要研究人、反应人,要刻画出生活在这个社会里的人,作家的知识就非博不可、非杂不可了。有位作家说:“要博,什么书都可以看看、翻翻、记不住内容,或对内容没有爱好,虽然只懂得书名、作名、出版年月,积而多之,有时也会有用处的。同步,不仅是‘开卷有益’,也得注意社会上的种种事情(自人情世故以至风俗景物)。”我也有同样的感受。由于“人情世故”、“风俗景物”之类,在教科书和正式的报章社论、文献中是学不到的。 ③谈到博和杂,就很自然地想到一种“浅”字。梁启超有一段话讲得很坦率,他说:“启超学问欲极炽,其所嗜之种类亦繁杂,每治一业,则沉溺焉,集中精力,尽抛其他,用若干时日,移于他业,则又抛其所有所治者。以集中精力故,故常有所得,以移时而抛故,故入焉而不深。”他又在给女儿的一首诗中说:“吾学病爱博,用甚浅且芜,尤病在无恒,有获旋失诸,凡百可效我,此二无我如。”我认为不管治什么学,“学问欲极炽”和“集中精力”,都是完全必要的,学海无边,对这一门“沉溺”了一阵之后又“移于他业”,看来也是很难免的,并且,要是真的集中精力地钻研了一阵,要“尽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