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流动党员先进性建设“四难题”加强流动党员的先进性建设,意义重大,任务艰巨。由于受特殊的角色定位、工作环境、人文关系等的影响,流动党员的思想观念、行为特征呈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流动党员队伍不稳定,朝增夕减,岗位变动频繁,党员的身份、表现难以全面掌握,如何增强党员教育管理的有效性和针对性,需要我们深入探讨;流动党员兼具党员和雇员双重身份,如何将打工赚钱与对党尽责统一起来,发挥先锋作用,体现先进性要求,需要我们认真研究;流动党员所在的“两新”组织,线长面广,数量众多,性质不一,如何整合党建资源,打牢工作基础,也是我们必须解决的难题。一、破解流动党员管理难管理出战斗力、出凝聚力。没有严格、规范和有序的组织管理,党员的组织观念和宗旨意识就会逐步淡化,党员先进性就失去牢固的基础。相对而言,流动党员岗位变动频繁,队伍不稳定,加强组织管理更显重要,难度也更大。解决流动党员管理难的问题,关键是要完善“三个机制”:党员队伍动态管理机制、党组织组建机制、党组织工作运行机制。二、破解流动党员活动难流动党员所在的“两新”组织,是党的力量相对薄弱的领域,资源缺乏、力量分散,党建工作缺少有力抓手,党员活动难以有效开展。解决这一问题,必须整合党建资源,用好“三支力量”:农村(社区)党组织的力量、社会群团的力量、企业主和投资者的力量。三、破解流动党员教育难流动党员来自不同地域,分布在不同的工厂车间,平时交流少,相互了解不深。这就给党组织掌握流动党员的历史状况和平时表现带来很大难度,开展教育缺乏真实客观的依据,影响了教育的效果。因此,要从多种途径、多个角度了解把握流动党员的现实表现,增强教育管理工作的针对性、科学性、实效性。要畅通“三个渠道”:谈心互助渠道、评议监督渠道、联管联教渠道。第1页共2页四、破解流动党员作用发挥难流动党员由于受工作环境、岗位性质等的影响,相对于机关事业单位中的党员,其作用发挥难度较大,先进性不容易体现。党员发挥作用不但依靠自身的素质和内在的动力,而且需要党组织积极提出要求、搭建平台、创造条件。为此,要探索建立“三个体系”:评价体系、责任体系、激励体系。第2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