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劳动经济学第一节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措施经济学:是一门研究稀缺性资源配置问题的学科。劳动经济学:是研究市场经济制度中的劳动力市场现象及劳动力市场运行规律的科学。一、劳动资源的稀缺性的属性:1.劳动资源的稀缺性是相对于社会和个人的无限需要和愿望而言,是相对的稀缺性。2.劳动资源的稀缺性又具有绝对的属性。3.在市场经济中,劳动资源稀缺性的本质体现是消费劳动资源的支付能力、支付手段的稀缺性。二、效用最大化市场运作的主体是企业和个人。(选择)个人追求的目的是效用最大化,即在个人可支配资源的约束条件下,使个人需要和愿望得到最大程度的满足。企业追求的目的是利润的最大化。利润最大化不过是效用最大化的变形,它突出了效用的货币收益方面,而忽视掉非货币收益方面。三、劳动力市场劳动力市场是生产要素市场的重要构成部分。在劳动力市场上,居民户是劳动力的供应方,企业是劳动力的需求方,通过双方的无多次选择,按照一定的工资率将劳动力配置于某种产品和服务的生产的职业岗位上。劳动力市场上的劳动力供求的运动,同步决定一种经济社会就业规模和获得的工资量。从生产要素投入来看,劳动力市场供求运动调整着劳动资源的配置;从收入的角度来看,劳动力市场的供求运动决定着工资。就业量与工资的决定是劳动力市场的基本功能。(多选)四、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措施重要有两种:实证研究措施和规范研究措施1. 实证研究措施特点:是认识客观现象,其重点是研究现象自身“是什么”的问题。环节:确定研究对象——设定假设条件——提出理论假说——验证。2. 规范研究措施特点:是以某种价值判断为基础,阐明经济现象“应当是什么”。目的:为政府制定经济政策服务。重要障碍:信息障碍,体制障碍,市场缺陷。因此规范研究措施往往成为为政府制定社会经济政策服务的工具。第二节 劳动力供应和需求一、劳动力与劳动力供应劳动力:指在一定年龄之内,具有劳动能力与就业规定,从事或可以从事某种职业劳动的所有人口,包括就业者和失业者,即社会劳动力。劳动力参与率是衡量、测试人口参与社会劳动程度的指标。其含义是劳动力在一定范围内的人口的比率。计算公式:总人口劳参率=劳动力/总人口*100%年龄别(性别)劳参率=某年龄(性别)劳动力/该年龄(性别)人口*100%劳动力供应:指在一定的市场工资率的条件下,劳动力供应的决策主体乐意并且可以提供的劳动时间。劳动力供应弹性:即劳动力供应量变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