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街小巷长效管理专题调研报告一、调研的基本情况今年是实施三年背街小巷改善工程的最后一年,随着改善工程的相继完工,市委、市政府及其广大市民对改善后的背街小巷能否建立并实施长效管理越来越关注,带着这个问题,市背街小巷改善工程挂职干部临时党支部组织挂职干部利用一个月的时间,深入街道、社区,深入改善工程一线和改善街巷的现场,调研背街小巷的改善成果和落实长效管理的情况。采取听取汇报、座谈访谈、问卷调查及现场考察等方式,共走访全市五个XX县区,35个街道(乡镇)、社区,实地踏勘了41个改善工程一线。二、全市背街小巷长效管理工作取得的成效从调研情况看,目前背街小巷的管理逐步从无序到有序,从不规范到走向规范,呈现出四方面的特点:1、在实现重心下移,推进管理模式属地化上取得成效。一是各区在坚持“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服务”的城管体制前提下,重心下移,把实现“块抓条保”作为城市管理延伸的突破口,把确保背街小巷“有人管事、有钱办事、有章理事”的落脚点主要放在街道层面上。因此,街道管理在全市背街小巷管理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二是注重发挥社区的参与作用,把突出街道层面的“轴心”作用与突出社区“第四层面”的服务职能结合起来;三是从建立背街小巷长效管理模式的要求出发,各区在探索“重心下移”、“块抓条保”的实现形式上,开始注重并强调政府间关系的协同化重于单个部门工作的最优化、政府与社会组织、市民间相互配合重于政府间关系协同的最优化。如XX县区全面推行街巷属地包干,街道牵头组织社区、行政执法、市容环卫、建设、工商、规划、环保、公安交警和辖区单位等“十位一体”联动,以“十位一体、综合管理、分块包干、责任到人”为基本原则,整合各路管理资源,强化背街小巷管理。街道建立两级协调机制,由街道定期协调相关职能部门和社区,每月召开一次讲评会,分析、协调、解决管理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对社区的问题由社区定期自我协第1页共4页调,各社区建立周会制度,分析存在问题,研究管理重点。2、在实现块抓条保,推进机制建立与运行上取得突破。一是做好在重心下移上的职能划分工作。按照重心下移、责权一致和讲求实效的要求,市城管办会同市财政局、市交警支队出台《关于背街小巷改善后长效管理的实施意见》,进一步确立XX县区政府在背街小巷管理中的主体地位,理顺市、区、街道和社区的管理体制,明确背街小巷管理的依据、工作标准、保障措施,特别是明确各自在背街小巷管理中的作用和职责,形成以市为核心、区为重点、街道为基础、社区配合的管理体制。二是做好在条块结合上的协调保障工作。成立各区工作协调小组,分管区长任组长,相关职能部门及各街道分管领导为成员,定期研究解决管理中横向不同职能部门之间的分工协调和纵向不同隶属关系之间分权协调的突出问题,同时,按照“权随事转”、“费随事转”的思路,积极探索建立由街道牵头实施、以辖区职能机构配合并由社区广泛参与的互动协调机制。三是做好在建章立制上的责任落实工作。建立背街小巷管理工作领导责任制,量化、细化背街小巷管理工作目标,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并与干部政绩考核挂钩。在日常管理中实行“分块控制”,将街道辖区的背街小巷细化为片、块、分级责任包干,实行定点定岗定人定责,确保不留空白、不留死角、不留盲区。四是做好责任落实量化考核工作。定期检查与不定期巡查相结合,加大对日常管理的监督,实行“区查街改,块查条改”。健全完善检查监督机制,同时根据城市“四化”长效管理标准及背街小巷“四化”要求,对背街小巷改善拓宽和拆违新增的道路统一测算,根据作业量并按“地域差异化”的原则对管理绩效实施量化考核,区、街分级考评,严格奖惩。如XX县区南星街道每年设置10万元的奖罚基金,按责任主体和管理主体的要求,对城管、环卫、执法、社区、市政、绿化等实施六位一体的捆绑考核,并与区政府考核办法挂钩,实行季评年奖,有力推进了辖区背街小巷的长效管理工作。3、坚持堵疏结合,在实现小巷综合治理上取得实效。背街小巷改善后,除“四化”管理的要求外,还负有市政、绿化设施的管理养护职责,以及因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