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一 中国老式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复习提纲)第一课(一)孔子和初期儒学1.孔子(1)政治思想:提出“仁”与“礼”的学说;主张建立一种礼乐文明的社会。重视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2)教育思想:开创了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把自己的思想主张贯穿到教育活动中;重视人的全面发展。(3)孔子的历史地位:儒家学派创始人,教育家,文化传播者。2.孟子(1)思想内容:孟子继承了孔子学说,并对其“德治”思想进行发挥,倡导“仁政”学说,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2)影响:对儒家思想发展有重要奉献。3.荀子(1)重要思想:强调“天行有常”,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还对“礼”进行深入的讨论。(2)地位:广泛吸取了各家思想的精髓,丰富了初期儒家的思想内容,成为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在讲完本子目后,归纳孟子、荀子在哪些方面发挥了孔子的思想及初期儒学的基本特征。(二)其他重要学派的代表人物及重要思想学派代表重要内容影响老庄之学老子“道”是世界主线;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小国寡民”社会。老庄崇尚自然,主张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庄子宣 扬 天 道 与 自 然 无 为 ; 追 求 “ 逍遥”。法家思想李悝在魏国变法:奖励耕战、严刑峻法。对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乃至秦始皇统一全国,起到了重大作用;两汉后,其法治思想被吸取到儒家体系中,成为维护专制政权的工具。商鞅在秦国两次变法:废旧制度、重农抑商、加强中央集权、以吏为师。韩非子法家思想集大成者,将法家理论系统化;主张加强君主集权、厉行赏罚、奖励耕战;主张“事异则备变”。墨 家 的主张墨子“兼相爱、交相利”;非攻、尚贤、尚同、非乐、非命、节葬、节用;在认识论和逻辑学奉献。汉代后来,逐渐湮没失传。第二课一、儒学兴起的背景(春秋战国——秦朝儒家思想的地位演变)1.春秋战国时期,通过孔子、孟子、荀子的创立和发展,初期儒学在社会上很有影响,称为显学。2.秦朝,“焚书坑儒”,使儒学受到压制,儒学走向低潮。思考:战国和秦朝文化气氛有何不一样?原因何在?战国:百家争鸣:各国纷争,尚未形成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国家,学术气氛较宽松秦朝:国家完毕统一,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为巩固统一,必须加强思想控制(1)原因:① 秦朝统一后,并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文化成为政治权力的附庸② 儒生,游士引用儒家经典,圣贤言论,批评时政,不利于秦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