泄泻(急性肠炎)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ZYYXH/T29-2024)和《中医病证诊断与疗效判定标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ZY/T001.1-94))进行诊断. (1)起病急,泻下急迫而量多。 (2)大便次数增多,每日 3 次以上,便质稀溏或成水样便,大便量增加。 (3)常伴有腹痛、恶心、呕吐。 2.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 1998 年 5 月“全国腹泻病防治学术研讨会制定标准”进行诊断。 (1)有暴饮暴食或吃不洁腐败变质食物史. (2)急性起病,大便次数每日 3 次以上;大便呈稀便、水样便,可伴有粘液或混有血液,可伴有恶心、呕吐、食欲不振、发热、腹痛及全身不适等。 (3)病情严重者,因大量丢失水分可引起脱水、电解质紊乱甚至休克。 (4)体征不明显,可有上腹及脐周压痛,肠鸣音多亢进。 (5)实验室检查,大便常规镜检可有白细胞、红细胞、脓细胞;粪便培育可呈阳性。(二)证候诊断 1。寒湿证:大便清稀,甚则如水样,腹痛肠鸣;或伴有胃脘痛苦,得暖则舒,呕吐物带有酸水,脘闷食少。苔白腻,脉濡缓。若兼外感风寒,则恶寒发热头痛,肢体酸痛.苔薄白,脉浮。 2.湿热证:腹痛,泻下急迫,或泻而不爽,粪色黄褐,气味臭秽,肛门灼热;或伴有胸闷欲呕,嗳气泛酸,身热口渴,小便短黄.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 3.食滞证:泻下稀便,臭如败卵,伴有不消化食物,脘腹胀满,腹痛肠鸣,泻后痛减;呕吐物多为酸腐食物,嗳腐酸臭,不思饮食。苔垢腻,脉滑。 二、治疗方法 (一)辨证选择中药口服汤剂、中成药1.寒湿证治法:芳香化湿,解表散寒。推举方药:藿香正气散加减。大腹皮、白芷、紫苏、茯苓、法半夏、白术、陈皮、厚朴、桔梗、藿香、炙甘草、生姜、大枣等。中成药:藿香正气丸(口服液)、理中丸、玄胡止痛片等。 2.湿热证 治法:清热利湿。 推举方药:葛根黄芩黄连汤加减。葛根、黄连、黄芩、茯苓、绵茵陈、厚朴、银花、甘草等。 中成药:保济丸(口服液)、葛根芩连片、炎可宁片等。 3.食滞证 治法:消食导滞. 推举方药:(1)保和丸加减(食积较重).山楂、神曲、莱菔子、半夏、陈皮、茯苓、连翘枳实、厚朴等.(2)枳实导滞丸加减(积滞较重).大黄、枳实、神曲、茯苓、黄芩、黄连、白术、泽泻等。 中成药:保和丸、枳实消痞丸、金佛止痛片等。 (二)辨证选择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 可根据病情,选用具有清热解毒和(或)凉血止痢作用的中药注射液,如喜...